
中性粒细胞低是什么病

一、定义与正常范围
中性粒细胞低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指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正常范围。正常成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约为1.8-6.3×10⁹/L,儿童不同年龄段正常范围有别,如6个月-6岁儿童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正常约为1.5-12×10⁹/L,1-10岁约为1.5-10×10⁹/L等。
二、病因分类
(一)生成减少
1.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致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恶性肿瘤骨髓转移会破坏骨髓正常造血微环境,影响中性粒细胞生成。
2.药物因素:部分药物可抑制骨髓造血细胞增殖与分化,进而减少中性粒细胞生成,常见化疗药物可致此情况。
(二)破坏过多
1.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产生抗中性粒细胞抗体,使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被过度破坏,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能出现此状况。
2.感染因素:某些病毒感染,像流感病毒、EB病毒感染等,可引发中性粒细胞破坏增多,病毒感染激活机体免疫反应,致中性粒细胞被免疫细胞攻击破坏。
(三)分布异常
过敏性休克时,中性粒细胞可从循环池转移至边缘池,致使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降低,但骨髓中中性粒细胞储备正常。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中性粒细胞减少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感染,患者可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腹痛、腹泻等症状。
(二)诊断方法
需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用药史、感染史、基础疾病史等,通过血常规检查明确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还可能进行骨髓穿刺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如骨髓穿刺可了解骨髓造血细胞数量与形态,协助判断是否存在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等情况。
四、治疗与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处理,若为药物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应停用相关药物;若为感染导致,需积极控制感染;若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可能需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因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感染风险更高,需注意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避免接触感染患者,注重个人卫生等。
2.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感染后恢复能力较差,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发现中性粒细胞降低时及时采取预防感染措施。
3.遗传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从幼年时期就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降低,需长期监测与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