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性粒细胞偏低会引起什么病

一、感染风险显著升高
中性粒细胞是机体抵御细菌等病原体的关键免疫细胞,其数量偏低时,机体对细菌的清除能力大幅下降。例如,细菌易侵袭呼吸道引发肺炎,或感染泌尿系统导致肾盂肾炎等,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后病情进展往往更迅速,需密切关注其体温、精神状态等变化,若出现持续发热、咳嗽加重等表现需及时就医。
二、血液系统相关病症
1.再生障碍性贫血:该病可使骨髓造血功能全面受损,除中性粒细胞减少外,常伴随红细胞、血小板减少,患者出现贫血(如面色苍白、乏力)、出血(如皮肤瘀点、牙龈出血)等症状,需通过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诊断;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造血出现异常克隆,影响中性粒细胞的正常生成,患者除中性粒细胞偏低外,还可能有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表现,病情进展可能向白血病转化。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关联
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其自身免疫机制可能破坏中性粒细胞或干扰其生成,导致中性粒细胞数量降低,这类患者往往还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其他典型表现,如皮疹、关节疼痛等,需结合自身抗体等检查综合判断。
四、药物或化学物质影响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像抗肿瘤药物、抗甲状腺药物等)或接触化学毒物(如苯),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引起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进而增加感染风险。有相关基础病史的患者在用药或接触化学物质时需格外留意血常规变化,儿童使用可能影响骨髓的药物时更需谨慎评估风险。
五、脾功能亢进所致
脾脏功能亢进时,会过度破坏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致使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患者通常伴有脾脏肿大,需借助超声等检查明确脾脏状况,以便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六、病毒感染相关
某些病毒感染,例如流感病毒、EB病毒感染后,可能抑制骨髓造血或加快中性粒细胞的破坏,引发中性粒细胞偏低。儿童感染病毒后更易出现此情况,需注重休息,加强营养支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进行抗病毒及对症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