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疗急性痛风

一、一般治疗
(一)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方面
-急性痛风发作时需严格低嘌呤饮食,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肝、肾等)、海鲜(贝类、虾蟹等)、浓肉汤等。因为高嘌呤食物会使体内尿酸生成增加,加重痛风发作。例如,研究表明长期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与痛风的发生密切相关,痛风患者限制高嘌呤饮食后,血尿酸水平可有所下降,有助于缓解急性发作症状。
-增加低嘌呤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如白菜、黄瓜、胡萝卜等)、水果(如苹果、梨、香蕉等)以及全谷物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且嘌呤含量低,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同时不会增加尿酸生成。
2.水分摄入
-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应在2000-30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促进尿酸排泄。充足的水分可以稀释尿液,使尿酸不易在肾脏等部位形成结晶。例如,有研究显示,每日尿量达到2000ml以上时,尿酸的排泄量会明显增加,从而降低血尿酸水平,对急性痛风的缓解有帮助。
(二)休息与制动
-急性痛风发作时,患者应尽量休息,减少受累关节的活动。例如,痛风常累及第一跖趾关节等,此时应避免行走、站立等,让受累关节得到充分休息,以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
二、药物治疗
(一)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常用药物如布洛芬等,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消肿的作用。适用于大多数轻至中度急性痛风发作的患者,但需要注意其可能存在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胃溃疡等,尤其是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应谨慎使用。
(二)秋水仙碱
-是治疗急性痛风的传统药物,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黏附和吞噬作用,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缓解急性痛风的炎症反应。但秋水仙碱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容易出现腹泻等胃肠道不良反应,老年患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时需密切监测,因为其代谢和排泄可能受到年龄和肝肾功能的影响,这些因素会改变秋水仙碱在体内的浓度,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三)糖皮质激素
-对于不能耐受非甾体抗炎药和秋水仙碱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迅速缓解急性痛风的症状。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带来较多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感染风险增加等,在使用时需要权衡利弊,对于有骨质疏松病史、糖尿病病史等特殊人群更要谨慎,需密切关注其骨密度、血糖等指标的变化。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急性痛风较为罕见,若发生儿童急性痛风,应首先考虑继发性因素,如遗传性代谢疾病等。在药物选择上需格外谨慎,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在儿童中的使用需严格评估,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与成人不同,可能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秋水仙碱在儿童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充分确定,一般不优先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在儿童中使用时,要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因为长期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的身高、骨代谢等。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急性痛风时,药物的选择需充分考虑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要注意其对胃肠道和肾脏的影响,老年患者胃肠道黏膜萎缩,肾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胃肠道出血和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对于秋水仙碱,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减退会影响其代谢和排泄,应适当调整剂量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要注意其对血糖、血压的影响,老年患者本身血糖、血压调节能力下降,使用糖皮质激素后更易出现血糖升高、血压波动等情况。
(三)女性患者
-女性在不同生理时期(如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急性痛风的治疗需特殊考虑。在月经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会加重月经量多等情况,需谨慎选择。妊娠期和哺乳期用药需权衡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许多治疗痛风的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的健康,如秋水仙碱、某些非甾体抗炎药等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应避免使用或在医生严格评估后谨慎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