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间盘突出,有点疼痛

一、腰间盘突出伴疼痛概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痛常见原因之一,当腰椎间盘退变、损伤等导致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周围神经组织,就可能引发腰部疼痛症状。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点疼痛说明处于症状相对初期或较轻阶段。
二、腰间盘突出伴疼痛原因
1.椎间盘退变:随年龄增长,腰椎间盘含水量减少,弹性降低,纤维环易出现裂隙,为髓核突出创造条件。老年人因椎间盘退变普遍,发病率相对较高。
2.损伤:长期反复的外力作用于椎间盘,如长期弯腰劳作、久坐、突然扭转腰部等,易造成椎间盘损伤。体力劳动者、长期伏案工作者,如办公室职员、司机等人群,因工作中腰部受力大且姿势不良,更易发病。
3.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增加。
4.妊娠:孕期女性因腹部重量增加,腰椎负荷增大,腰椎生理曲度改变,使椎间盘受力不均,增加腰间盘突出风险。
三、腰间盘突出伴疼痛治疗
1.保守治疗
卧床休息:通过减少腰部受力,缓解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减轻疼痛。一般建议卧硬板床,休息时间视病情而定,通常需数天至几周。
物理治疗:
热敷:可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可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于腰部,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
按摩:由专业人员进行按摩,可调整脊柱关节位置,放松腰部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需注意按摩力度适中,避免暴力按摩加重损伤。
牵引:借助器械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牵引重量和时间。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肌肉松弛剂:如氯唑沙宗、乙哌立松,能放松紧张的腰部肌肉,减轻因肌肉痉挛导致的疼痛。
2.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出现下肢肌力明显下降、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神经损伤症状时,需考虑手术治疗。常见手术方式有髓核摘除术、椎间融合术等。不同年龄段患者手术风险和恢复情况不同,年轻患者身体素质好,恢复相对较快;老年患者因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
四、腰间盘突出伴疼痛日常护理
1.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正确姿势:站立时挺胸收腹,坐立时保持腰部挺直,避免弯腰驼背、瘫坐。长时间伏案工作者应定时起身活动,每3060分钟活动腰部、颈部,舒展身体。
避免腰部过度受力:搬重物时先蹲下,将物体靠近身体,利用腿部力量起身搬运,避免直接弯腰搬重物。女性在做家务时,如拖地、擦地,注意姿势,避免长时间弯腰。
适当锻炼:加强腰部肌肉力量训练,如小飞燕、五点支撑法等。但锻炼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年轻人可根据自身情况增加锻炼强度和频率,老年人则需选择更温和的锻炼方式和适当强度。
2.饮食注意: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钙、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钙可促进骨骼健康,如牛奶、豆制品等;蛋白质有助于组织修复,如瘦肉、鱼类等;维生素可参与身体代谢,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五、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常伴有骨质疏松等问题,疼痛可能更敏感,恢复时间相对较长。在保守治疗时,应注意药物不良反应,选择温和的物理治疗方式。锻炼时动作幅度要小,避免摔倒导致骨折等严重后果。
2.孕妇:孕期治疗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和有创治疗。可通过适当散步、孕妇瑜伽等轻柔运动,增强腰部肌肉力量,缓解疼痛。休息时可在腰部垫软枕,改善腰部受力。
3.儿童及青少年:该年龄段发病率相对较低,但随着学习压力增大、久坐时间延长,发病有上升趋势。家长应关注孩子姿势,督促孩子保持正确坐姿、站姿,鼓励多参加户外活动,减少腰部劳损风险。若出现腰部疼痛,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