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间盘突出治疗怎么样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一)卧床休息
1.适用情况:对于初次发作、症状较轻的患者较为适用。一般需要严格卧床休息3周左右,之后可佩戴腰围逐渐下床活动。
2.作用原理:通过减少体重对椎间盘的压力,缓解对神经根的刺激,使局部炎症水肿得以减轻。例如,研究表明卧床休息能降低椎间盘内压力约20%,有助于突出髓核部分回纳。
3.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患者发生腰间盘突出相对较少,若发生,卧床休息同样重要,但需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确保卧床姿势正确,避免因卧床不当导致其他并发症。老年患者卧床休息时要注意预防压疮等问题,可定时翻身。
4.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导致的卧床休息差异,但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卧床休息时要注意床垫软硬适度等情况。
5.生活方式影响:对于长期久坐、伏案工作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腰间盘突出的患者,卧床休息是基础的治疗措施,能让腰部肌肉得到放松,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6.病史因素:有既往腰部轻微损伤史的患者,卧床休息可促进损伤修复,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
(二)牵引治疗
1.牵引方式:包括骨盆牵引等。牵引可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椎间盘突出部分有可能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一般牵引重量根据患者体重等情况调整,牵引时间每次30分钟左右,每天1-2次。
2.适用人群:适用于除严重椎间盘突出、伴有严重椎管狭窄等情况外的大部分患者。
3.年龄因素:儿童牵引需谨慎,因为儿童脊柱发育尚不完善,牵引重量和力度需要严格把控,一般较少采用牵引治疗;老年患者牵引时要密切观察反应,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牵引不当可能导致骨折等风险。
4.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导致的牵引差异,但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不适合牵引治疗。
5.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经常腰部用力的患者,牵引治疗可缓解腰部压力,但治疗后仍需纠正不良生活方式。
6.病史因素:有过腰椎手术史等特殊病史的患者,牵引需经医生评估后谨慎进行。
(三)物理治疗
1.热敷:可采用热水袋热敷或红外线照射等方式。热敷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一般每次热敷15-20分钟,温度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为宜。
2.按摩推拿:专业医生进行的按摩推拿可缓解肌肉紧张,改善腰椎关节功能。但对于突出髓核较大、伴有严重椎管狭窄等情况的患者需谨慎,避免加重突出或损伤神经根。
3.年龄因素:儿童不建议进行按摩推拿治疗,因为其脊柱结构与成人不同,按摩不当可能影响脊柱发育;老年患者按摩推拿时力度要轻柔,频率适中,防止造成脊柱损伤。
4.性别差异:女性在经期等特殊时期进行物理治疗时需注意温度和力度等情况,避免引起不适。
5.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缺乏运动导致腰部肌肉力量不足的患者,物理治疗可帮助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改善腰部功能,但治疗后仍需坚持适度运动。
6.病史因素:有腰椎骨折、肿瘤等病史的患者禁止进行按摩推拿等物理治疗。
(四)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缓解疼痛和炎症。但要注意老年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等风险,儿童一般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
2.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二、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证
1.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经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
2.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表现为大小便功能障碍等;
3.合并椎管狭窄等情况。
(二)手术方式
1.传统开放手术:通过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等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
2.微创手术:如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三)年龄因素
1.儿童手术治疗极为罕见,因为儿童腰间盘突出多与先天性因素等有关,一般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只有在极其严重且非手术治疗无效时才考虑手术,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
2.老年患者手术治疗前需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如心肺功能等,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恢复也相对较慢。
(四)性别差异
一般无明显性别导致的手术治疗差异,但女性在手术前后要考虑生理期等因素对身体的影响,如手术时间尽量避开生理期等。
(五)生活方式影响
手术治疗后仍需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如避免长期久坐、弯腰等,否则可能导致复发。
(六)病史因素
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等严重病史的患者手术风险较高,需在病情得到良好控制后经多学科评估后决定是否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