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肿胀是怎么一回事

一、手肿胀的原因
1.外伤因素
手部受到撞击、挤压等急性损伤,可导致局部软组织损伤,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组织液渗出,引起肿胀。如重物砸伤手,常伴有疼痛、皮肤淤青等症状。
长期反复的劳损,如频繁使用手部进行重复性动作,像打字员、手工艺人等,易引发腱鞘炎、滑膜炎,进而导致手肿胀。以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为例,患者除手肿外,拇指活动时还会有疼痛及弹响。
2.炎症因素
感染性炎症,如手部皮肤破损后未及时处理,细菌侵入,引发甲沟炎、脓性指头炎等,炎症刺激会使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甲沟炎常表现为甲沟部位的红肿,严重时会有脓液流出。
非感染性炎症,如类风湿关节炎,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小关节,手部关节常受累,可出现对称性肿胀、疼痛、僵硬,尤其在早晨起床时明显,活动后症状可稍缓解。相关研究表明,类风湿因子阳性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3.循环障碍因素
上肢静脉血栓形成,会阻碍手部静脉血液回流,导致血液淤积,引起手肿胀。常见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的患者,肿胀一般较明显,皮肤可呈暗红色。
淋巴回流受阻,如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丝虫病等,可使手部淋巴液回流不畅,积聚在组织间隙,造成手肿胀,这种肿胀通常质地较坚韧。
4.全身性疾病因素
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引起水肿,可从眼睑、下肢逐渐蔓延至手部。肾病综合征患者常伴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等表现。
心脏疾病,如慢性心力衰竭,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体循环淤血,可出现手部肿胀,多伴有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素分泌减少,导致黏液性水肿,可累及手部,患者还常伴有畏寒、乏力、嗜睡等症状。
5.其他因素
过敏,接触如山药皮、金属饰品、某些化妆品等过敏原后,手部可迅速出现肿胀,常伴有瘙痒、皮疹等症状。
药物副作用,如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治疗高血压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手肿胀的不良反应。
二、手肿胀的诊断
1.详细问诊
了解肿胀出现的时间、缓急、是否双侧对称,如类风湿关节炎多为双侧对称发病,而外伤常为单侧急性起病。
询问伴随症状,有疼痛提示可能是外伤、炎症;有瘙痒则可能是过敏。
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如职业是否易导致手部劳损;既往病史,有无心脏病、肾病等全身性疾病。
2.体格检查
观察手部肿胀的部位、程度、皮肤颜色及温度。感染性炎症局部皮肤温度常升高,而静脉血栓形成皮肤颜色可能暗红。
检查关节活动度,类风湿关节炎会影响关节活动。
触诊肿胀部位,了解质地,如淋巴水肿质地较坚韧,而过敏引起的肿胀质地较软。
3.辅助检查
血液检查
血常规可判断是否有感染,如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
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白蛋白等,有助于判断是否有肾脏疾病。
甲状腺功能检查,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排查甲状腺功能减退。
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检查,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查看手部骨骼有无骨折、关节间隙有无改变,对诊断外伤及类风湿关节炎有帮助。
超声检查可观察上肢血管情况,判断有无静脉血栓;还可查看手部软组织,辅助诊断腱鞘炎、滑膜炎等。
三、手肿胀的治疗
1.针对病因治疗
外伤:如为软组织损伤,早期可冷敷减少出血肿胀,后期热敷促进血液循环。若有骨折,需根据骨折情况进行复位固定。
炎症
感染性炎症,可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呋辛等抗感染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常用药物有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抗风湿药物。
循环障碍
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可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利伐沙班等。
淋巴回流受阻,可通过物理治疗如按摩、压力治疗等促进淋巴回流。
全身性疾病: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肾脏疾病需进行保肾、利尿等治疗;心脏疾病需改善心功能;甲状腺功能减退需补充甲状腺素。
过敏:避免接触过敏原,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缓解症状。
2.对症治疗
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减轻肿胀。
疼痛明显者,可适当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缓解疼痛。
四、手肿胀的护理
1.一般护理
保持手部清洁,避免感染,尤其是有伤口时要定期换药。
避免手部过度劳累,减少重复性手部动作,如打字、手工劳作等,可适当休息并进行手部伸展运动。
2.饮食护理
对于因肾脏疾病、心脏疾病导致手肿胀的患者,应限制钠盐摄入,减轻水钠潴留。
增加蛋白质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等,有助于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轻水肿,适用于低蛋白血症患者。
五、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
儿童手部肿胀可能表述不清,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手部表现及行为,如是否哭闹、不愿活动手部等。
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如儿童使用抗生素时,要严格遵循医嘱,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型。
对于因过敏导致手肿胀的儿童,要仔细排查过敏原,避免再次接触,如儿童可能因玩玩具、接触食物等过敏。
2.老年人
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手肿胀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治疗时要综合考虑。
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使用药物时要注意剂量调整,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如使用抗凝药物时,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老年人皮肤弹性差,长期卧床易出现压疮,对于因循环障碍导致手肿胀的老年人,要注意定时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孕妇
孕妇手肿胀可能是孕期生理变化导致,如血容量增加、激素水平改变等,但也需排除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病理情况。
用药要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如必须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
孕妇可适当进行手部活动,如握拳、伸展等,促进血液循环。休息时可适当抬高上肢,减轻手肿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