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推拿的作用

一、小儿推拿的作用
1.促进生长发育
小儿推拿通过特定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穴位,可调节经络气血运行,促进新陈代谢。研究表明,定期接受推拿的小儿,在身高、体重增长方面可能优于未推拿小儿。如补脾经、补肾经等手法,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促进营养吸收,为小儿生长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2.调节脏腑功能
小儿推拿可针对不同脏腑进行调节。例如,清胃经能清胃泻火,调节胃肠功能,改善小儿消化不良、口臭等症状;推三关、退六腑可调节小儿寒热,平衡阴阳,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通过调节脏腑功能,使小儿身体内环境稳定,减少疾病发生。
3.增强免疫力
推拿可刺激小儿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白细胞的活性和吞噬能力,增强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临床研究发现,经常推拿的小儿,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发生率有所降低。像捏脊这一常见推拿手法,能对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产生刺激,激发阳气,提高免疫力。
4.缓解小儿不适症状
对于小儿常见的疾病,如感冒、咳嗽、腹泻、便秘等,小儿推拿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如按揉天突、膻中可缓解小儿咳嗽症状;摩腹、揉板门等手法能调节胃肠蠕动,改善腹泻或便秘情况。同时,推拿还能缓解小儿因疾病引起的紧张、焦虑情绪,让小儿身体和心理都得到放松。
二、相关药物
1.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可调节肠道菌群,常用于小儿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情况。
2.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适用于缓解儿童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四肢酸痛、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咽痛等。
三、特殊人群提示
1.早产儿及低体重儿:这类小儿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推拿时手法力度要更轻柔,且需在专业医生评估指导下进行,避免因不当推拿对其娇嫩的身体造成损伤。因其脏腑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推拿的频率和时间也应适当减少,防止过度刺激。
2.过敏体质小儿:推拿前需详细了解其过敏史,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介质,如某些推拿油。若在推拿过程中出现皮肤发红、瘙痒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推拿,并及时就医处理。
3.有先天性疾病小儿:如先天性心脏病、脊柱畸形等,推拿前必须咨询专科医生意见。某些推拿手法可能会加重病情,需根据具体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推拿部位和手法,或谨慎进行推拿。
四、不同因素影响及应对措施
1.年龄
不同年龄段小儿身体发育程度不同,推拿手法和力度也需调整。婴幼儿皮肤娇嫩,手法要轻柔,频率可稍慢;随着年龄增长,小儿耐受性增强,手法力度可适当加大。例如,针对新生儿推拿,手法力度如同抚摸;而对于学龄前儿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力度可略强。
2.性别
一般性别对小儿推拿影响较小,但在心理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女孩相对更敏感,推拿时可多给予安抚和鼓励,让其放松心情;男孩可能更活泼好动,推拿时需注意引导其配合,保持安静,以保证推拿效果。
3.生活方式
日常饮食不规律、过度进食生冷食物等不良生活方式,易导致小儿脾胃受损。对于此类小儿,推拿时可着重加强脾胃相关穴位的推拿,如足三里、中脘等。同时,建议家长调整小儿饮食结构,规律进餐,避免食用过多生冷油腻食物。
4.病史
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的小儿,推拿时可增加调节肺功能的手法,如揉肺俞、推肺经等,提高小儿呼吸道的抵抗力。若小儿有哮喘病史,推拿时要避免刺激可能诱发哮喘发作的穴位或部位,且推拿环境要保持清洁、空气流通,避免接触过敏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