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皮质激素的5大作用

一、抗炎作用
糖皮质激素具有显著的抗炎效应,其作用机制主要为通过抑制磷脂酶A₂,减少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炎症介质的生成与释放,同时抑制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的募集、活化及浸润过程。大量体内外实验与临床观察证实,它能有效减轻感染性炎症、非感染性炎症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反应,在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等炎症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可显著缓解炎症导致的红肿、热痛等症状。
二、免疫抑制作用
糖皮质激素可通过多途径抑制免疫反应。一方面,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及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的产生;另一方面,影响B淋巴细胞功能,减少抗体生成,还能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抗原的吞噬与处理。众多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表明,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等治疗中,其免疫抑制作用不可或缺,能调节异常免疫应答,控制病情进展。
三、抗休克作用
在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休克状态中,糖皮质激素发挥重要作用。其机制包括稳定细胞膜及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形成,防止心肌收缩力减弱与血管扩张;还能改善微循环,增强血管对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临床研究显示,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有助于改善休克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
四、代谢调节作用
糖代谢:促进糖原异生,减少葡萄糖利用,从而升高血糖。
蛋白质代谢: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其合成,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致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等。
脂肪代谢:促进脂肪分解,引起脂肪重新分布,出现向心性肥胖等表现。这些代谢调节作用在部分疾病治疗中必要,但长期不当使用可引发代谢紊乱相关不良反应。
五、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作用
可使红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而使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数量减少。机制包括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增加红细胞生成素产生等,影响血液成分构成。在某些血液系统疾病治疗中,利用其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作用调整血细胞数量,但需关注利弊。
特殊人群提示
儿童:使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因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密切监测生长指标。
老年人:需关注骨质疏松、感染等风险,因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清除能力下降,需注意药物剂量调整及不良反应监测。
妊娠期女性:使用需权衡利弊,不当使用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应经专业医生评估后谨慎决定。
糖尿病患者:使用时需加强血糖监测,因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加剧,需调整降糖方案以控制血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