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膝盖摔肿了但可以走路怎么回事

一、膝盖摔肿了但可以走路的原因
1.软组织损伤:摔倒时膝盖部位受到外力撞击,皮下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组织液渗出,导致局部肿胀。常见的如皮肤擦伤、肌肉拉伤、韧带扭伤等。轻度的软组织损伤一般不会严重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所以仍可以走路。例如,跑步时不慎摔倒,膝盖着地,可能仅造成皮肤擦伤与周围肌肉轻度拉伤,虽膝盖肿胀,但不影响行走。
2.关节积液:外伤刺激滑膜,引起滑膜炎症反应,滑膜分泌过多液体,形成关节积液,进而导致膝盖肿胀。少量的关节积液对关节活动影响相对较小,患者仍能够行走。像在一些轻微的碰撞伤后,滑膜受刺激引发炎症,产生积液。
3.轻微骨折:如髌骨的裂纹骨折、胫骨或股骨髁的边缘骨折等。这类骨折没有明显的移位,骨折端相对稳定,仍能维持膝关节一定的支撑功能,使得患者可以走路,但往往伴有疼痛和肿胀。例如,老年人骨质疏松,轻微摔倒就可能出现这种轻微骨折情况。
二、检查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观察膝盖肿胀、淤血、皮肤破损等情况;触诊明确压痛部位、肿胀程度、是否有骨擦感等,初步判断损伤类型。例如,若压痛在韧带附着点,可能提示韧带损伤;若在关节间隙,可能与半月板或关节软骨损伤有关。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发现明显的骨折,但对于一些隐匿性骨折或软组织损伤显示不佳;CT检查对于复杂部位的骨折,如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更为准确;MRI检查对软组织损伤,如韧带、半月板、滑膜等的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例如,怀疑有半月板损伤时,MRI检查能清晰显示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三、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受伤后应立即休息,避免受伤膝关节过度活动,防止损伤加重。可在受伤后的2448小时内进行冷敷,通过降低局部温度,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肿胀。每次冷敷1520分钟,间隔12小时。48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淤血和肿胀的吸收。同时,可将患肢抬高,略高于心脏水平,利于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2.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缓解疼痛和炎症;外用消肿止痛的药物如云南白药膏、消肿止痛酊,促进肿胀消退。
3.手术治疗:若经检查发现存在严重的韧带断裂、半月板撕裂或骨折移位明显等情况,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以恢复膝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例如,前交叉韧带断裂,往往需要通过关节镜手术进行韧带重建。
四、康复训练
1.早期:在疼痛和肿胀缓解后,可进行简单的肌肉收缩训练,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即大腿肌肉绷紧再放松,每组1015次,每天34组,以预防肌肉萎缩,增强膝关节稳定性。
2.中期: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如膝关节屈伸练习。坐在床边,小腿自然下垂,然后缓慢伸直和弯曲膝关节,每次屈伸尽量达到最大程度,每组1015次,每天34组。
3.后期:当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有一定恢复后,可进行负重训练,如借助拐杖或助行器进行部分负重行走,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行走,同时进行平衡训练,如单腿站立练习,提高膝关节的功能和稳定性。
五、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骨骼发育尚未成熟,摔倒后即使能走路,也需密切观察。因其表述能力可能有限,家长要注意孩子是否有哭闹、不愿活动受伤肢体等异常表现。若肿胀持续不消退或疼痛加剧,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诊断,影响骨骼正常发育。
2.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轻微摔倒就可能导致骨折。即使受伤后能行走,也不能掉以轻心,需尽快就医检查。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由于老年人身体恢复能力较差,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因训练强度过大导致二次损伤。同时,要注意预防跌倒,保持居住环境整洁,减少障碍物。
3.孕妇:孕妇摔倒后膝盖肿胀,用药需谨慎,应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物理治疗如冷敷、热敷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避免对腹部造成不良影响。若肿胀严重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法。
4.运动员或运动爱好者:这类人群因运动需求较高,在受伤后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康复计划,避免过早恢复高强度运动,以免造成损伤迁延不愈或再次受伤。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可结合专项运动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功能恢复训练,以尽快恢复运动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