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缺血怎么办呢

一、及时就医评估
当怀疑心脏缺血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情况,然后可能安排心电图检查,心电图能发现心肌缺血的ST-T改变等情况;还可能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如肌钙蛋白等,以判断是否发生心肌梗死等严重情况。对于有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的人群,更要重视心脏缺血的情况,及时就医评估能尽早明确病情严重程度。
二、一般治疗措施
1.休息: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休息片刻,一般心脏缺血引起的不适可在休息后有所缓解。对于年龄较大的人群,休息更为重要,因为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休息能减少心脏的负荷。
2.调整生活方式
-饮食:采用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少于5克,可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低脂饮食要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低糖饮食可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加重心脏负担。对于有糖尿病的心脏缺血患者,饮食控制尤为关键,要根据血糖情况合理安排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强度以不引起心脏缺血症状加重为宜。对于老年人,运动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
三、药物治疗
1.改善心肌缺血药物
-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但青光眼患者禁用,因为硝酸甘油会升高眼内压,加重青光眼病情;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体位性低血压,因为其血管调节功能相对较差,用药后应缓慢改变体位。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但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禁用,因为该类药物可能诱发支气管痉挛;对于心动过缓(心率低于60次/分钟)的患者也要慎用,以免进一步减慢心率。
2.控制危险因素药物
-降压药:如果合并高血压,根据病情可选用ACEI类(如依那普利)、ARB类(如氯沙坦)等药物,这类药物不仅能降压,还对心脏有保护作用,可改善心肌重构。但对于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ACEI和ARB类药物,因为会导致肾功能恶化;妊娠期妇女也禁用ACEI和ARB类药物。
-调脂药:如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可降低血脂,稳定斑块,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对于肝功能异常的患者要慎用,使用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对于儿童,目前不推荐常规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降血脂治疗,除非有严重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特殊情况。
-降糖药:如果合并糖尿病,根据病情可选用二甲双胍等药物,控制血糖水平,减少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但对于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的患者要慎用二甲双胍,因为可能增加乳酸酸中毒的风险;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降糖方案,以安全有效地控制血糖。
四、介入治疗
1.冠状动脉造影: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较为严重的心脏缺血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这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通过该检查可以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操作流程基本相似,但老年人可能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更密切的生命体征监测,因为其身体耐受性相对较差。
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如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严重,可考虑进行PCI。通过置入支架等方式开通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供血。对于老年患者,PCI术后要注意穿刺部位的护理,预防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同时要密切观察心脏功能的恢复情况,按照医生要求进行后续的药物治疗和康复。
五、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不佳或不适合PCI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手术需要建立血管旁路,改善心肌供血。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对于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前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充分考虑手术风险和收益,术后也要加强护理和康复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