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及家长往往存在焦虑、恐惧等情绪,护理人员需与患儿及家长充分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向家长详细介绍介入治疗的过程、安全性及优势等,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同时给予患儿关心和安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患儿治疗的信心。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可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讲解治疗相关情况。
-例如,对于学龄前儿童,可用卡通图片等形式向其解释治疗不会有很疼的感觉等。考虑到不同年龄患儿的理解能力差异,心理护理要针对性实施。
2.完善相关检查:协助医生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如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以全面评估患儿的身体状况,明确病情,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儿,要重点关注相关检查指标与病史的关联性。
3.皮肤准备:按手术部位进行皮肤准备,一般是穿刺部位的皮肤清洁,如股动脉穿刺部位,要清洁局部皮肤,去除毛发等,预防术后感染。要根据患儿的皮肤状况选择合适的清洁方式,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患儿皮肤。
4.呼吸道准备:指导患儿进行呼吸训练,尤其是年长儿,教会其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对于合并有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待感染控制后再行手术,因为呼吸道感染可能增加手术风险和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术中护理
1.生命体征监测:术中持续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神志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由于儿童的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要更加精细地监测。
2.配合手术操作:密切配合手术医生的操作,传递器械等,确保手术顺利进行。要熟悉介入治疗的操作流程,了解各个步骤的配合要点。
术后护理
1.穿刺部位护理
-压迫止血:术后穿刺部位需进行压迫止血,一般采用沙袋压迫等方法,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等情况,注意压迫的力度适中,既保证止血效果,又避免影响血液循环。对于婴幼儿,要特别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因为其活动度大可能影响压迫效果。
-穿刺部位观察:观察穿刺部位皮肤颜色、温度,有无渗血、肿胀等。若发现穿刺部位有渗血增多、肿胀明显等情况,要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至平稳,继续观察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一般需监测24-4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根据患儿的病情而定。对于病情不稳定的患儿,要增加监测频率。
3.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心律失常: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心律失常的表现,如心悸、胸闷、面色改变等,一旦发现心律失常,及时配合医生进行处理。儿童心律失常的表现可能不典型,要提高警惕。
-血管并发症:注意观察患儿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情况,如皮肤颜色、温度、动脉搏动等,防止出现血管痉挛、栓塞等并发症。若发现患儿肢体远端皮肤苍白、温度降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要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肺部并发症:鼓励患儿咳嗽、咳痰,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等措施,预防肺部感染、肺不张等肺部并发症。对于术后活动受限的患儿,要协助其翻身、拍背等。
4.饮食护理:术后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给予合理饮食,一般术后6小时可少量饮水,若无不适可逐渐过渡到流质、半流质饮食,再逐渐恢复正常饮食。饮食要富含营养,易于消化,保证患儿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促进身体恢复。要考虑患儿的年龄特点调整饮食种类,如婴幼儿要注意奶量的合理供应等。
5.康复指导:根据患儿的病情告知家长术后康复的注意事项,如休息时间、活动量逐渐增加的原则等。一般术后1-3个月要避免剧烈活动,3个月后可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向家长强调定期复查的重要性,告知复查的时间、项目等,让家长督促患儿按时复查。
特殊人群护理考虑
对于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要更加注重护理的精细和温和。在心理护理方面,要利用更直观、有趣的方式与婴幼儿沟通。在术后穿刺部位护理时,要特别注意固定好患儿,防止因患儿乱动导致穿刺部位出血等情况。对于有基础病史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如合并肺动脉高压等,要在术前充分评估病情,术中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密切观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针对基础病史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对于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儿,要密切关注血氧饱和度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氧疗等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