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
一、幽门螺旋杆菌的基本定义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主要定植在人胃内的革兰氏阴性菌,呈螺旋状或S形、弧形,具鞭毛,微需氧,对生长环境要求较为苛刻,是目前已知唯一能在人胃内生存的微生物。
二、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途径
1.口-口传播
-共用餐具:在家庭中,如果有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成员,使用共同的碗筷进餐,就可能通过唾液污染餐具,进而使其他成员感染。例如,一个家庭中父母一方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在喂食幼儿时,通过咀嚼食物再喂给幼儿,或者与幼儿共用餐具,都可能导致幼儿感染。
-接吻:幽门螺旋杆菌可在口腔中存活,与感染者接吻时,可能会通过唾液交换而传播幽门螺旋杆菌。
2.粪-口传播:幽门螺旋杆菌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如果污染了水源或食物,健康人接触后就可能通过口腔摄入而感染。比如,水源被含有幽门螺旋杆菌的粪便污染后,未经过proper处理直接饮用,就有感染风险;食物被污染后,如一些未洗净的蔬菜、水果等,食用后也可能感染。
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危害
1.引发胃部疾病
-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它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出现炎症反应,引起患者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长期的慢性炎症还可能导致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等病变,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
-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破坏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屏障,使得胃酸和胃蛋白酶等容易损伤黏膜,从而引发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会出现周期性上腹部疼痛,疼痛具有一定的节律性,胃溃疡多在进食后疼痛明显,十二指肠溃疡则多在空腹时疼痛明显。
2.增加胃癌风险
-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观察表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其产生的一些毒素和酶等物质会损伤胃黏膜,引起炎症反应,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会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癌变。据统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发生胃癌的风险比非感染者高数倍。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发生胃癌的潜在风险不同,一般来说,年龄越大,长期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发展为胃癌的可能性相对越高;从性别角度看,目前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感染后胃癌风险有显著不同,但男性和女性在感染后的胃部病变表现可能略有差异;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病史且伴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饮食等)的人群,胃癌发生风险会进一步升高。
四、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方法
1.尿素呼气试验
-原理:幽门螺旋杆菌能产生尿素酶,该酶可分解尿素。检测时,患者口服含有被标记的尿素的试剂,若胃内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尿素酶会将尿素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吸收入血并通过呼气排出,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标记的二氧化碳含量来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适用人群:各年龄阶段人群均可适用,儿童也可以进行检测,但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配合程度选择合适的检测方式。对于儿童来说,要注意安抚其情绪,确保其能够正确配合呼气动作。
2.胃镜检查
-原理:通过胃镜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并可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同时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如快速尿素酶试验等。
-适用人群:对于有明显胃部症状,如严重腹痛、呕吐、黑便等,或者尿素呼气试验等初筛试验阳性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的人群。但对于儿童来说,胃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操作,需要谨慎选择,一般在其他非侵入性检查无法明确诊断且病情需要时才考虑进行,同时要在专业医生评估后,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如禁食等,以确保儿童的安全和检查的顺利进行。
3.血清学检测
-原理:检测血液中幽门螺旋杆菌抗体,若抗体阳性,说明曾经感染过幽门螺旋杆菌,但不能区分是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
-适用人群:可用于大规模筛查等情况,但对于儿童来说,血清学检测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抗体产生情况可能与成人不同,而且不能准确区分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所以在儿童中的应用相对有限。
五、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
目前主要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的治疗方案,即“四联疗法”,常用的抗生素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质子泵抑制剂有奥美拉唑等,铋剂有枸橼酸铋钾等。但对于儿童,由于其生理特点,治疗需要更加谨慎,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基础上,在严格评估病情后,由专业医生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例如,对于低龄儿童,要避免使用可能对其肝肾功能等造成较大影响的药物,优先选择相对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