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侵润癌

一、浸润癌的定义
浸润癌指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的恶性肿瘤。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称为癌,从病理角度看,癌细胞起初常局限在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此时为原位癌;一旦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并向周围间质浸润,就发展成浸润癌。浸润癌具有更强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对人体健康威胁更大。
二、浸润癌的分类
1.根据肿瘤起源组织分类
上皮组织来源:如肺癌多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乳腺癌起源于乳腺导管和腺泡上皮等。上皮组织来源的浸润癌较为常见,不同器官的上皮细胞癌变后,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特点和生物学行为。
间叶组织来源:相对少见,如骨肉瘤起源于骨组织,软组织肉瘤起源于纤维、脂肪、肌肉等间叶组织。间叶组织来源的浸润癌生长方式和转移途径与上皮组织来源的有所不同。
2.根据肿瘤细胞形态分类
腺癌:癌细胞形成腺样结构,常见于胃肠道、肺、乳腺等器官。例如肺腺癌,癌细胞呈腺样排列,分泌黏液等物质,其发生可能与吸烟、基因突变等因素有关。
鳞状细胞癌:癌细胞具有鳞状上皮分化特征,可见细胞间桥和角化珠等结构,多发生于皮肤、口腔、食管、宫颈等部位。以食管鳞状细胞癌为例,常与长期吸烟、酗酒、食用过热食物等不良生活方式相关。
小细胞癌:癌细胞体积小,圆形或卵圆形,核大深染,胞质少。小细胞肺癌是常见类型,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早期易发生转移,与吸烟关系密切。
三、浸润癌的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肿块:许多浸润癌可在体表或深部触摸到肿块,如乳腺癌可在乳房触及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的肿块;甲状腺癌可出现颈部肿块等。肿块大小、形态、质地因肿瘤类型和部位而异。
疼痛:肿瘤生长过程中,侵犯周围神经、组织或引起组织缺血、坏死等,可导致疼痛。如骨肉瘤常引起局部疼痛,且夜间疼痛加剧;晚期肝癌因肿瘤侵犯肝包膜,可出现右上腹持续性胀痛。
溃疡:皮肤、黏膜表面的浸润癌,由于生长迅速,血供不足,表面组织坏死脱落形成溃疡。如皮肤癌溃疡表现为边缘隆起、底部凹凸不平、易出血;口腔癌溃疡长期不愈合,伴有疼痛和口臭等。
出血:肿瘤组织血管丰富且脆弱,易破裂出血。如宫颈癌可出现接触性出血,即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阴道出血;肺癌可出现咯血等症状。
2.全身表现
发热:肿瘤组织释放的致热物质,或肿瘤组织坏死吸收,可引起发热,多为低热,少数情况下可出现高热。部分患者在肿瘤进展过程中,免疫系统受影响,也易合并感染导致发热。
消瘦:癌症患者由于肿瘤细胞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同时机体代谢异常,可出现进行性消瘦。晚期患者体重下降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身体机能。
贫血:肿瘤慢性失血、营养不良或骨髓受侵犯等原因,可导致贫血。患者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贫血程度与肿瘤病情和发展阶段相关。
四、浸润癌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可用于初步筛查肺部、骨骼等部位的肿瘤。如胸部X线可发现肺部肿块影,但对于较小病灶或复杂部位病变,诊断准确性有限。
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如腹部CT可发现肝脏、胰腺等腹部脏器的肿瘤,对肿瘤分期有重要意义。
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常用于脑部、乳腺、盆腔等部位肿瘤的诊断。例如乳腺MRI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可发现乳腺微小病灶。
超声:常用于检查甲状腺、乳腺、肝脏、胆囊等器官。超声可实时观察器官和肿瘤的血流情况,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如甲状腺超声可通过观察结节的形态、边界、血流等特征,初步判断甲状腺癌的可能性。
2.病理学检查
活检:通过手术切取、穿刺等方法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浸润癌的金标准。如肺癌可通过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等获取组织;乳腺癌可进行空心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病理检查不仅能明确肿瘤类型,还能判断癌细胞的分化程度等,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细胞学检查:收集病变部位脱落细胞、抽吸液细胞等进行检查。如痰液细胞学检查可用于肺癌筛查;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是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方法。细胞学检查操作相对简便,但有时可能因细胞量不足或细胞形态不典型,影响诊断准确性。
五、浸润癌的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
根治性手术:适用于早期浸润癌,目的是完整切除肿瘤及周围一定范围的正常组织,以达到根治效果。例如早期乳腺癌的改良根治术,切除乳房及腋窝淋巴结,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
姑息性手术:对于晚期浸润癌,当肿瘤无法完全切除,但为缓解症状,如解除梗阻、止血等,可进行姑息性手术。如晚期胃癌患者出现幽门梗阻,可行胃空肠吻合术,改善患者进食状况。
2.放射治疗
利用放射线杀死癌细胞,可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外照射是从体外对肿瘤进行照射,如直线加速器放疗;内照射是将放射性核素植入肿瘤组织内进行照射。放疗可用于术前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也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降低局部复发风险;对于无法手术的患者,放疗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
3.化学治疗
使用化学药物抑制癌细胞生长和繁殖。常用化疗药物如顺铂、紫杉醇等。化疗可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使肿瘤缩小,便于手术切除;术后辅助化疗可杀灭可能残留的癌细胞,预防复发和转移;晚期患者的姑息化疗可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化疗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一定损伤,导致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4.靶向治疗
针对肿瘤细胞特有的分子靶点进行治疗,具有特异性强、疗效好、不良反应相对较小的特点。例如肺癌的EGFR靶向治疗,针对存在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使用相应的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奥希替尼等,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靶向治疗需先进行基因检测,明确患者是否存在相应靶点突变。
5.免疫治疗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等,可阻断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使免疫细胞重新识别和杀伤癌细胞。免疫治疗在多种癌症中取得了较好疗效,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免疫性肺炎、免疫性肝炎等。
六、浸润癌的预后影响因素
1.肿瘤分期:是影响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早期浸润癌,如原位癌或肿瘤局限于局部、未发生转移的患者,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而晚期浸润癌,出现远处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较低。
2.病理类型:不同病理类型的浸润癌预后差异较大。例如甲状腺乳头状癌,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经过规范治疗,患者预后良好;而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高,早期易发生转移,预后较差。
3.治疗方式: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对预后至关重要。综合治疗,如手术联合放疗、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等,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不规范的治疗可能导致肿瘤复发、转移,影响患者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4.患者自身状况: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基础疾病等也会影响预后。年轻、身体状况好、无基础疾病的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较好,能更好地完成治疗方案,预后相对较好;而老年患者或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治疗耐受性差,可能无法承受高强度治疗,预后相对较差。
七、浸润癌的预防措施
1.健康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吸烟是导致肺癌、膀胱癌等多种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可显著降低患癌风险。过量饮酒与肝癌、食管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相关,限制饮酒量可减少癌症发生几率。
合理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避免食用霉变食物、过热食物等,有助于预防癌症。例如,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可降低胃癌发生风险。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如跑步、骑自行车等,可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患癌风险。运动还可控制体重,减少肥胖相关癌症的发生。
保持良好心态:长期精神压力大、情绪不良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增加癌症发生风险。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冥想、瑜伽、旅游等,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预防癌症有一定帮助。
2.定期体检和筛查
不同年龄段和性别,根据患癌风险,应定期进行针对性体检和癌症筛查。例如,女性从21岁开始应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和HPV检测;40岁以上女性应每年进行乳腺超声或钼靶检查,筛查乳腺癌;5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筛查结直肠癌等。通过早期筛查,可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症,及时进行治疗,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3.避免致癌因素暴露
职业防护:某些职业长期接触致癌物质,如石棉、苯、甲醛等,应加强职业防护。如石棉工人应佩戴防护口罩、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等,减少石棉暴露,降低肺癌、间皮瘤等癌症发生风险。
防晒:长期紫外线照射是皮肤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外出时应做好防晒措施,如涂抹防晒霜、戴帽子、穿防晒衣等,减少皮肤癌发生。
八、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患浸润癌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可能较快。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对治疗的耐受性与成人不同,治疗方案需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例如,放疗可能影响儿童骨骼生长和器官发育,化疗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更加谨慎。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身体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孩子的心理支持,帮助其适应治疗过程。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对浸润癌治疗的耐受性较差。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评估患者身体状况、预期寿命、基础疾病等因素。例如,对于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患者,可能无法耐受高强度化疗,可选择相对温和的治疗方式,如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同时,要关注老年人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加强护理和支持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3.孕妇:孕妇患浸润癌情况特殊,治疗既要考虑控制肿瘤,又要尽量减少对胎儿的影响。手术治疗时机和方式需谨慎选择,放疗和某些化疗药物可能对胎儿造成严重致畸或致死风险,在孕早期尤其需避免。医生会根据孕周、肿瘤类型和分期等因素,权衡利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孕妇及家属应充分了解治疗风险和可能对胎儿产生的影响,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4.有家族病史人群:某些浸润癌具有遗传倾向,如有乳腺癌、结直肠癌家族病史的人群,患癌风险相对较高。这类人群应更加重视定期体检和癌症筛查,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基因检测,评估遗传风险。同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癌症发生。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