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菌痢的临床特征
中毒性菌痢的临床特征
一、临床表现特点
儿童多见:好发于2-7岁儿童,这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有关,相比成人更易受到痢疾杆菌的侵袭。
起病急骤:可迅速出现高热,体温常可达40℃及以上,部分患儿体温也可不升,这是因为痢疾杆菌产生的内毒素等毒素作用于机体,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
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患儿很快出现精神萎靡、面色灰白、四肢厥冷、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感染性休克表现,或出现烦躁、惊厥、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例如,内毒素可引起微循环障碍,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进而出现休克相关表现;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时,可引起脑水肿甚至脑疝等严重情况。
肠道症状较轻:发病初期可无明显腹痛、腹泻症状,经过数小时后才出现黏液脓血便,此时进行粪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这是因为中毒性菌痢主要是由于机体对痢疾杆菌毒素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而肠道局部炎症反应相对较轻。
二、分型及相应特征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患儿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皮肤出现花斑、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这是由于痢疾杆菌内毒素引起全身小血管痉挛,导致微循环障碍,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进而引发休克。
脑型(呼吸衰竭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患儿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惊厥、昏迷,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等,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节律不齐、呼吸暂停等呼吸衰竭表现。主要是因为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所致。
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型):较少见,但病情凶险,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常规氧疗难以改善,X线胸片可见肺部阴影等改变,是由于肺微循环障碍,导致肺间质水肿、肺泡出血等。
混合型:同时具有以上两型或三型的表现,病情最为严重,预后极差。
三、实验室检查特征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多明显增高,可达(10-20)×10⁹/L以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见核左移现象。这是机体对感染的应激性反应,中性粒细胞增多是炎症反应的表现。
粪便常规: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这是确诊中毒性菌痢的重要依据,但粪便培养需要一定时间,在等待结果的同时可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
脑脊液检查:脑型患儿脑脊液检查多无明显异常,这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不同,可用于鉴别诊断。
微循环检测:休克型患儿可见甲襞微循环障碍,血液流速减慢、微血管管径异常等,反映了微循环障碍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