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做透析

一、透析类型及基本流程
(一)血液透析
1.建立血管通路:常见方式为动静脉内瘘(通过手术将动脉与静脉吻合,使静脉血管扩张、增厚以利于穿刺)或深静脉置管(经皮肤穿刺将导管置入深静脉,短期或紧急透析时采用)。
2.连接透析机:将患者血管通路与血液透析机相连,血液经透析机引出体外,通过透析器(含半透膜)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代谢废物、多余水分并调节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净化后的血液再回输体内,每次透析时长约4小时,通常每周进行2-3次。
(二)腹膜透析
1.腹腔置管:通过手术或穿刺在腹腔内置入透析导管。
2.注入透析液:利用人体腹膜作为天然半透膜,每日定时向腹腔内注入透析液,借助渗透原理,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透过腹膜进入透析液,一段时间后(通常数小时)将含有废物的透析液排出腹腔,可每日进行多次操作,也可采用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模式,每日需进行4-5次透析液置换。
二、不同人群透析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透析时血管通路选择需充分考虑儿童血管特点,优先选择动静脉内瘘但要兼顾可操作性,若需深静脉置管则要注意导管位置及避免感染,操作过程中需更加轻柔,密切监测儿童生命体征及生长发育情况,因儿童处于生长阶段,透析方案需综合考虑对其生长的影响。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透析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防止透析中出现低血压等并发症,透析频率和透析参数可根据老年患者身体耐受性适当调整,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因为老年患者机体代谢及营养需求与其他人群不同,需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以维持身体机能。
(三)合并基础疾病患者
1.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透析过程中需严格监测血压,避免透析前后血压波动过大,可提前调整降压药物使用,透析时采用缓慢超滤等方式,预防心力衰竭等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2.合并糖尿病患者:透析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糖,因为透析可能影响血糖水平,需调整胰岛素等降糖药物的使用,同时注意透析相关的低血糖风险,保证透析间期的血糖控制平稳。
三、透析过程监测指标
1.生化指标:透析前、后需监测肌酐、尿素氮、电解质(如钾、钠、钙、磷等)水平,通过这些指标评估透析效果并调整透析方案。
2.体重变化:每日监测透析前后体重,了解水分清除情况,一般要求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3%-5%,以维持机体液体平衡。
3.生命体征:透析过程中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透析相关的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