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见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有哪些

一、病毒性肝炎
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包括甲型肝炎患者(在潜伏期末及急性期早期传染性最强)、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大)、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等。
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即通过被污染的水源、食物等传播。例如,食用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未煮熟的贝类等食物可引起感染;戊型肝炎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水源被污染的地区,通过被污染的饮用水传播较为常见。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主要经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使用不洁的医疗器具等)、母婴传播(母亲在分娩过程中或围生期将病毒传给婴儿)以及性传播(与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对于儿童来说,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重要的传播途径;在青少年和成人中,性传播和血液传播较为常见。老年人若有输血史、共用注射器史等也可能面临感染风险。
二、艾滋病
传染源:艾滋病患者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携带者。
传播途径:
-性传播:包括同性及异性之间的性接触。在性活跃人群中,尤其是没有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如未使用安全套)的情况下,感染风险较高。不同性别在性传播中面临的风险差异主要与性行为方式等有关,一般来说,无保护的异性性交和男男性交都有较高的感染风险。
-血液传播: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共用被HIV污染且未消毒的注射器、针头;移植或接受被HIV污染的器官、组织等。对于有输血史、静脉注射毒品史的人群,感染风险明显增加。老年人若因医疗操作等接触到被污染的血液等也需警惕。
-母婴传播:感染HIV的母亲可在妊娠、分娩和哺乳过程中将病毒传给婴儿。孕妇如果是HIV携带者,在孕期、分娩时以及产后哺乳阶段都可能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这对婴儿的健康威胁极大,需要特别关注孕期的母婴阻断措施。
三、麻疹
传染源:麻疹患者,从潜伏期末到出疹后5天内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排出,周围人群吸入带有病毒的飞沫而被感染。在人群密集且未接种疫苗的地区,容易引起麻疹的暴发流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相对更容易感染麻疹病毒;成年人如果未接种过疫苗或抗体水平较低,也可能感染。
四、流行性感冒
传染源: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其中发病3天内的患者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流感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而传播。在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人群密集场所,容易造成流感的快速传播。儿童由于在这些场所活动频繁,且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是流感的易感人群;老年人本身免疫力较弱,若合并有慢性疾病,感染流感后病情可能更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