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性脱水怎么办
一、判断脱水程度与病因
1.评估脱水程度:低渗性脱水需先通过临床表现和体征评估脱水程度,如根据患者的精神状态、皮肤弹性、尿量等判断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低渗性脱水。轻度低渗性脱水患者可有头晕、乏力等表现;中度者除上述症状外,可出现脉搏细速等;重度者可出现休克等表现。
2.明确病因:找出导致低渗性脱水的原因,常见原因有胃肠道消化液持续性丢失(如大量呕吐、长期胃肠减压等)、大创面慢性渗液、应用排钠利尿剂未注意补充适量钠盐等。不同病因下的处理方式会有所差异,例如因胃肠道丢失导致的低渗性脱水,需同时处理胃肠道原发疾病。
二、补充钠盐和液体
1.轻度低渗性脱水:可通过口服含钠溶液补充。对于成人,可口服等渗盐水或含钠饮料来纠正低渗状态,同时注意补充水分,一般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估算需补充的液体量。对于儿童,要考虑其年龄特点,按照合适的剂量给予含钠溶液口服,但需避免过量导致电解质紊乱加重。
2.中、重度低渗性脱水:需静脉补充含盐溶液或高渗盐水。对于成人中、重度低渗性脱水,可根据血钠水平计算需补充的钠盐量,一般先补充生理盐水等含钠溶液,然后根据病情调整补液成分。儿童则要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补液量和补液成分,避免补液速度过快或过慢对儿童循环等系统造成不良影响。比如儿童重度低渗性脱水时,静脉补液要缓慢进行,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变化。
三、监测与调整
1.监测指标:在补液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钠浓度、血钾浓度、尿量、生命体征等指标。对于成人和儿童都要定期复查血生化等,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补液方案。例如血钠浓度的变化情况是调整钠盐补充量的重要依据,如果血钠纠正过快可能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等并发症,所以要缓慢纠正血钠水平。
2.对症支持:如果患者伴有其他并发症,如休克,需同时进行抗休克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抗休克的处理细节有所不同,儿童休克时要更注重微循环的调节和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低渗性脱水时,由于其生理特点,补液更要精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补液途径和补液速度,避免因为补液不当导致脑水肿等并发症。例如婴儿低渗性脱水时,静脉补液要使用细针等,防止补液过程中出现意外。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喂养情况,在脱水纠正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要从少量开始,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2.老年人:老年人低渗性脱水时,要考虑其器官功能衰退的特点。补液时要缓慢进行,密切监测心功能等情况,因为老年人心功能相对较弱,过快补液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等。同时要注意老年人的电解质代谢特点,可能存在电解质调节功能较差的情况,所以在补液过程中要更频繁地监测电解质等指标,并谨慎调整补液方案。
3.有基础疾病者:对于本身有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出现低渗性脱水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补液的影响。例如有肾脏疾病的患者,补液时要注意肾功能的变化,避免使用加重肾脏负担的补液成分;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补液要考虑心脏的耐受情况,防止补液过多加重心脏负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