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卵黄囊瘤的诊断与治疗

一、小儿卵黄囊瘤的诊断
1.症状表现:小儿卵黄囊瘤多发生于性腺,以睾丸、卵巢较为常见,也可发生于纵隔、骶尾部等性腺外部位。不同部位肿瘤症状有别。若发生在睾丸,患儿阴囊可出现无痛性肿块,常因家长偶然发现,肿块生长迅速,部分患儿可能伴有阴囊坠胀感;卵巢卵黄囊瘤则多表现为下腹部包块,可伴有腹痛,肿瘤较大时可压迫周围组织,导致腹胀、尿频等症状。发生于纵隔者,可能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压迫气管症状;骶尾部肿瘤在出生时即可发现,表现为骶尾部肿物,部分可破溃感染。
2.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对肿物大小、质地、活动度等进行初步判断。如睾丸卵黄囊瘤触诊时睾丸呈实质性肿大,表面光滑或结节状,质地硬;卵巢卵黄囊瘤腹部触诊可触及肿块,多为实性或囊实性,边界可清或不清。
3.实验室检查:血清甲胎蛋白(AFP)是小儿卵黄囊瘤重要标志物,几乎所有小儿卵黄囊瘤患者血清AFP水平显著升高,常高于正常参考值数倍甚至数十倍,动态监测AFP水平对评估病情及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可能检查癌胚抗原(CEA)等其他肿瘤标志物,虽其特异性不如AFP,但可辅助诊断。
4.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初筛方法,可清晰显示肿物部位、大小、形态及内部结构,区分肿物为囊性或实性,还能观察肿物与周围组织关系,如睾丸卵黄囊瘤超声可见睾丸内不均质回声团块,血流信号丰富;CT检查可更精确显示肿瘤部位、范围及与周围组织器官关系,了解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对于判断肿瘤分期有重要价值;MRI检查软组织分辨率高,在显示肿瘤侵犯范围、与重要血管神经关系等方面有独特优势,尤其适用于骶尾部、纵隔等部位肿瘤。
5.病理检查:病理活检是确诊小儿卵黄囊瘤的金标准。通过手术切除或穿刺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检查。光镜下可见瘤细胞呈多种排列方式,如疏松网状结构、内胚窦样结构等。免疫组化检测,AFP、CD30等标志物常呈阳性表达。
二、小儿卵黄囊瘤的治疗
1.手术治疗: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对于局限性肿瘤,如早期睾丸卵黄囊瘤,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卵巢卵黄囊瘤,根据患儿年龄、生育需求等,可行患侧附件切除术或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对于较大肿瘤或与周围组织关系密切者,术前可先行化疗使肿瘤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手术目的不仅是切除肿瘤,还需进行准确分期,如对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明确有无淋巴结转移,指导后续治疗。
2.化学治疗:常用化疗药物有顺铂、依托泊苷、博来霉素等。化疗方案多采用联合化疗,如BEP方案(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顺铂)。化疗一般在术后辅助进行,可杀灭残留癌细胞,降低复发风险;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患者,化疗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使肿瘤缩小,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化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儿血常规、肝肾功能等,预防化疗药物不良反应。
3.放射治疗:放射治疗使用相对较少,主要用于术后有残留病灶或局部复发患者。如对手术切缘阳性或区域淋巴结转移部位进行局部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但因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放疗可能对周围正常组织产生影响,如影响骨骼发育、导致放射性肺炎等,需严格控制放疗剂量和范围。
三、特殊人群提示
1.低龄患儿:低龄患儿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对手术、化疗等治疗耐受性差。化疗时更易出现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需密切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时调整化疗药物剂量。术后护理要特别注意切口清洁,防止感染,因低龄患儿免疫力相对较低,切口感染风险更高。
2.青春期前患儿:青春期前患儿面临生长发育问题,手术可能影响性腺功能,如睾丸或卵巢切除后,可能影响性激素分泌及第二性征发育。对于需保留生育功能的患儿,手术方式选择需谨慎。化疗药物也可能对生殖系统产生潜在影响,治疗后需长期随访生殖功能。家长要关注患儿心理变化,因疾病及治疗可能给患儿带来心理压力,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3.有家族病史患儿:有卵黄囊瘤家族病史的患儿,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除积极治疗外,应对患儿家族成员进行基因检测,评估遗传风险。对家族中其他未发病儿童,加强监测,定期进行体检及AFP检测,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同时,向家长及患儿普及疾病遗传相关知识,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