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妇科支原体感染怎么引起的

一、性传播
1.性行为直接传播:妇科支原体感染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当与感染支原体的伴侣发生性行为时,支原体可通过生殖道黏膜的微小破损处进入对方体内,引发感染。有研究表明,性伴侣数量多、性生活频繁以及不使用安全套等因素,都会显著增加感染风险。例如,在一项针对有多个性伴侣女性的调查中,支原体感染率明显高于单一性伴侣者。
2.间接性传播:虽然相对少见,但如在性生活中接触到被支原体污染的物品,如毛巾、床单等,也有可能被感染。不过这种传播途径通常需要满足特定条件,如物品上的支原体数量足够多,且接触者的生殖道黏膜有损伤等。
二、母婴传播
1.宫内感染:孕妇若感染支原体,支原体可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引起胎儿生长受限、胎膜早破、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据统计,孕期支原体感染的孕妇,早产发生率较正常孕妇升高数倍。
2.分娩过程感染:胎儿经过产道时,可接触到含有支原体的阴道分泌物,从而导致感染,常见为呼吸道或眼部感染。
三、自身菌群失调
1.阴道微生态失衡:正常情况下,女性阴道内存在多种微生物,相互制约处于平衡状态。当长期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时,会抑制阴道内正常菌群生长,破坏微生态平衡,使得原本寄生于阴道内的支原体大量繁殖,引发感染。另外,频繁阴道冲洗也会破坏阴道的自然防御功能,导致菌群失调,增加支原体感染风险。
2.免疫力下降:女性在经期、产后、过度劳累、长期精神压力大等情况下,身体免疫力会下降。此时,寄生于体内的支原体可能趁机大量繁殖,突破机体防御,引发感染。例如,产后女性身体较为虚弱,若不注意卫生和休息,支原体感染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四、医源性感染
1.医疗器械污染:在医疗操作过程中,若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如阴道检查器械、宫腔镜等,被支原体污染后再用于患者,就可能将支原体带入患者体内,导致感染。不过,随着医疗消毒规范的严格执行,这种情况已逐渐减少。
2.医护人员操作不当:医护人员在进行妇科检查或治疗时,如果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也可能将支原体传播给患者。比如检查时未更换手套,直接接触不同患者,就可能造成交叉感染。
###特殊人群提示
1.孕妇:孕期感染支原体可能对胎儿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孕妇应在孕前或孕早期进行支原体检查。若发现感染,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性生活混乱,以降低感染风险。
2.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及青少年的生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应避免接触可能被支原体污染的物品,如不共用毛巾、浴巾等。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换内裤等。若孩子出现生殖道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同时,要加强性教育,让青少年了解正确的性行为和卫生知识,预防性传播疾病。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发生感染。若出现妇科相关症状,不要因害羞或怕麻烦而延误就医。平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锻炼,增强免疫力。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医嘱,因为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用药需谨慎,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