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蛋白偏低是怎么回事

总蛋白偏低的常见原因
蛋白质摄入不足:长期素食、节食减肥等情况可能导致蛋白质摄入总量不够。例如,一些挑食的人群,从食物中获取的蛋白质不能满足身体需求,就可能出现总蛋白偏低。对于儿童来说,如果饮食中蛋白质供应不足,会影响生长发育,因为儿童处于生长阶段,对蛋白质的需求相对较高。
蛋白质吸收不良:患有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克罗恩病等,会影响肠道对蛋白质的吸收。比如,克罗恩病会使肠道黏膜受损,影响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的吸收过程。对于老年人,胃肠道功能本身有所减退,如果患有胃肠道疾病,蛋白质吸收不良的风险会增加。
蛋白质丢失过多:
-肾脏疾病: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会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使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丢失,引起低蛋白血症,总蛋白随之降低。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长期存在蛋白尿,若病情控制不佳,就会出现总蛋白偏低的情况。对于儿童肾脏疾病患者,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和肾功能的正常发展。
-其他丢失情况:严重烧伤时,大量血浆蛋白会从创面丢失;大面积创伤导致蛋白质随渗出液丢失等。
总蛋白的相关指标及意义
总蛋白包括白蛋白和球蛋白等。白蛋白由肝脏合成,在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当总蛋白偏低时,常表现为白蛋白降低为主或球蛋白降低为主等不同情况。例如,白蛋白降低可能会导致水肿,因为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容易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球蛋白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球蛋白降低可能会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发生感染等情况。
特殊人群总蛋白偏低的情况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总蛋白偏低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如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如果儿童总蛋白偏低是由于蛋白质摄入不足引起,需要调整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质,如牛奶、鸡蛋、鱼肉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果是由于疾病导致,如先天性肾脏疾病等,需要及时就医,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同时在饮食上要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蛋白质补充。
老年人:老年人总蛋白偏低可能与消化功能减退、慢性疾病等有关。消化功能减退使得蛋白质摄入和吸收都受到影响,而老年人常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机体消耗增加或影响蛋白质代谢。老年人总蛋白偏低时,要注意加强营养,选择易消化吸收的优质蛋白质食物,如豆腐、蛋白粉等(但使用蛋白粉需谨慎,应在医生建议下使用)。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监测总蛋白等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