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蛋白与白蛋白低是怎么回事

一、定义及范畴
蛋白包括多种类型,其中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蛋白与白蛋白低即指血液中总蛋白及白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属于低蛋白血症范畴。正常成人血清总蛋白水平约为60~80g/L,白蛋白约为40~55g/L,低于此范围则可判定为蛋白与白蛋白低。
二、常见原因
(一)摄入不足
长期营养不良、饮食中蛋白质摄取过少是常见原因。例如,长期素食、节食减肥人群,若未通过其他途径补充足够蛋白质,易出现蛋白及白蛋白低;婴幼儿期若喂养不当,蛋白质摄入不足也可导致相关问题,尤其对于辅食添加不及时或不合理的情况。
(二)合成减少
肝脏是合成白蛋白的主要场所,肝脏疾病会显著影响白蛋白合成。如肝硬化患者,肝脏实质广泛受损,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肝炎活动期,肝细胞功能受影响,也会导致白蛋白生成减少。
(三)丢失过多
1.肾脏丢失:肾病综合征患者,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大量白蛋白从尿液中丢失,导致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某些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也可出现类似情况。2.其他丢失:严重烧伤、创伤时,大量血浆渗出,其中含有的蛋白随之丢失;肠道丢失,如蛋白丢失性肠病,可使蛋白从肠道丢失过多。
(四)消耗增加
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细胞生长迅速,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蛋白质消耗增加;严重感染时,身体为应对炎症反应,加速蛋白质分解代谢,导致蛋白及白蛋白消耗增多。
三、相关影响
(一)水肿表现
白蛋白低会使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液体易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水肿。常见表现为下肢水肿、眼睑水肿等,严重时可出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
(二)免疫功能影响
白蛋白参与机体免疫功能相关物质的运输等,白蛋白低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且感染后恢复相对较慢。
四、应对及注意事项
(一)针对病因治疗
明确导致蛋白与白蛋白低的原发疾病并积极治疗是关键。例如,肾病综合征患者需进行规范的肾病治疗;肝脏疾病患者需针对肝病进行相应治疗,如抗病毒、改善肝功能等。
(二)营养支持
1.饮食调整:对于摄入不足导致的情况,合理调整饮食至关重要。普通人群可增加富含蛋白质食物的摄入,如瘦肉(牛肉、猪肉等)、鱼类、蛋类、豆类及豆制品等。儿童需保证均衡营养,婴幼儿期应按时添加富含蛋白质的辅食;老年人要根据身体状况,选择易消化且蛋白质含量合适的食物,避免因消化功能下降影响蛋白质摄取。2.特殊补充:当蛋白与白蛋白严重低下时,可能需要静脉补充白蛋白,但需在医生评估后进行,严格遵循医疗规范。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蛋白质需求高,若出现蛋白与白蛋白低,需密切关注营养状况,保证饮食中蛋白质的充足供应,且要注意辅食添加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因喂养问题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影响生长发育。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消化功能减退、基础疾病等情况,对于蛋白与白蛋白低的情况,除了注意饮食中蛋白质的补充外,还需定期监测身体状况,积极管理基础疾病,防止因蛋白低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如水肿加重、感染风险增加等。3.有基础疾病人群:本身患有肝脏病、肾脏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蛋白水平,根据指标变化及时调整治疗及营养支持方案,同时避免自行滥用可能影响肝肾功能的药物,加重蛋白代谢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