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蛋白和总蛋白低是

一、定义与正常范围
血清白蛋白正常参考值一般为35~51g/L,总蛋白正常范围是60~80g/L,低于此范围即称为白蛋白和总蛋白低。
二、常见原因
(一)摄入不足
长期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过少(如素食者长期缺乏优质蛋白摄入)可导致体内蛋白质合成原料不足,进而引起白蛋白和总蛋白低。
(二)合成减少
肝脏是合成白蛋白的主要场所,肝脏疾病如肝硬化、重症肝炎等会影响肝脏合成功能,导致白蛋白生成减少;此外,慢性消耗性疾病也可能间接影响蛋白质合成代谢。
(三)丢失过多
肾脏疾病如肾病综合征可因大量蛋白尿使蛋白质从尿液中过度丢失;烧伤患者创面渗出会导致蛋白质丢失;胃肠道丢失过多(如严重腹泻、肠道吸收不良综合征)也可引起蛋白丢失。
(四)消耗增加
恶性肿瘤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机体消耗大量蛋白质;严重感染时,机体免疫反应也会加速蛋白质分解,导致蛋白水平降低。
三、相关疾病表现
(一)肝脏疾病相关表现
若因肝脏疾病导致蛋白低,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皮肤巩膜黄染)、腹水等症状,查体可见肝掌、蜘蛛痣等。
(二)肾脏疾病相关表现
肾病综合征患者除蛋白低外,常伴有明显水肿(可从眼睑、下肢开始)、大量蛋白尿、血脂升高等表现;慢性肾炎患者可能有血尿、高血压等表现。
(三)恶性肿瘤相关表现
恶性肿瘤患者多有消瘦、体重下降、局部肿块或疼痛等表现,不同肿瘤部位还会伴随相应特异症状,如肺癌患者可有咳嗽、咯血等。
四、评估检查
(一)血液生化检查
通过检测血清白蛋白、总蛋白水平明确低蛋白状态,同时可结合球蛋白水平计算白球比等指标辅助判断病情。
(二)肝脏功能检查
包括转氨酶(如ALT、AST)、胆红素、凝血功能等检查,以评估肝脏合成及代谢功能,协助排查肝脏疾病导致蛋白低的原因。
(三)肾功能检查
尿常规检测尿蛋白情况,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有助于诊断肾脏疾病引起的蛋白丢失。
(四)肿瘤标志物及影像学检查
对于怀疑恶性肿瘤的患者,可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及影像学(如CT、MRI等)检查,以明确肿瘤病变情况。
五、应对措施
(一)营养支持
根据患者情况补充优质蛋白质饮食,如瘦肉、鱼类、蛋类、奶制品等;对于摄入严重不足或胃肠道吸收障碍者,可通过肠内营养制剂(如复方氨基酸制剂)或肠外营养(静脉补充白蛋白等)补充蛋白质。
(二)治疗原发疾病
肝脏疾病:针对肝炎进行抗病毒、保肝等治疗,肝硬化患者需进行抗纤维化及对症支持治疗。
肾脏疾病:肾病综合征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慢性肾炎则以控制血压、减少尿蛋白等为治疗目标。
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类型及分期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抗肿瘤治疗措施。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蛋白低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更严格评估营养状况,保证充足的蛋白质及热量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规范补充营养制剂,同时密切监测生长指标。
(二)老年人
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蛋白低时需综合评估原发疾病及营养状态,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注意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合理性,避免加重肝、肾等器官负担。
(三)孕妇
孕妇蛋白低可能影响母婴健康,需加强蛋白质摄入监测,必要时就医评估,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或进行针对性治疗,确保孕期营养均衡及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