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温过高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一、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与病原体感染、无菌性物质吸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等因素相关,表现为体温高于正常范围。
2.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因体温过高致机体出汗过多、皮肤潮湿,长期潮湿环境易使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增加皮肤破损风险。
3.体液不足的危险:体温下降期出汗过多或液体摄入不足时,可出现体液丢失过多,致机体脱水。
二、护理措施
(一)降低体温
1.物理降温:可选用温水擦浴(水温32~34℃,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每次15~20分钟)、冰袋冷敷(将冰袋置于前额、腋下等部位,注意避免冻伤)等方式,通过传导散热降低体温,儿科患者物理降温时需特别注意避免冰袋直接接触皮肤过久,防止局部冻伤。
2.环境调节:保持病室温度适宜(一般18~22℃)、湿度适中(50%~60%),通风良好,为患者创造凉爽舒适的休息环境,利于散热。
(二)病情观察
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每0.5~1小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观察体温变化趋势及伴随症状,如有无寒战、咳嗽、呕吐等,若体温骤升或骤降需及时报告医生。
2.关注患者皮肤黏膜情况,评估有无出汗过多导致皮肤潮湿、破损等,以及体液丢失相关表现,如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减退等。
(三)补充营养与水分
1.鼓励患者多饮水,给予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证充足的液体摄入,预防脱水,儿童患者需注意少量多次饮水,避免一次大量饮水引起不适。
2.对于高热伴食欲减退者,可适当调整饮食种类,增加食物的色香味以提高患者进食兴趣。
(四)皮肤护理
1.及时为患者更换潮湿的衣物及床单,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婴幼儿患者需注意保持皮肤褶皱处清洁,防止汗液刺激引起皮疹等。
2.长期卧床患者,定时协助翻身,预防压疮发生,可使用气垫床等辅助用具减轻局部压力。
(五)特殊人群护理要点
1.儿童: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高热时易出现惊厥,需密切观察精神状态,物理降温时避免过度降温导致体温过低,且儿童皮肤薄嫩,物理降温时注意保护皮肤,禁止使用乙醇擦浴,防止乙醇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
2.老年人:老年人循环功能相对较弱,高热时需注意监测循环情况,避免因大量出汗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补液时速度不宜过快,防止加重心脏负担。
3.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体温过高患者,需警惕体温变化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密切观察心悸、胸闷等症状,必要时心电监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