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温过高的护理诊断及措施是什么

一、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与病原体感染、环境温度过高、机体产热过多或散热障碍等因素相关,表现为体温高于正常范围。
2.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因体温过高时皮肤出汗过多、潮湿,易导致皮肤摩擦受损或引发压疮等,与皮肤处于不良环境状态有关。
3.体液不足的危险:由于体温过高时皮肤显性(出汗)及不显性失水增加,若未及时补充水分,可致体液丢失过多,与体温调节机制导致的水分代谢异常相关。
二、护理措施
(一)降低体温
1.物理降温:可采用温水擦浴(水温32~34℃)、冷敷(将冰袋置于大血管处,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等方式,需注意儿童禁用乙醇擦浴,避免冻伤皮肤,且擦浴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对于新生儿及小婴儿体温过高时,可通过松开包被、降低环境温度等非侵入性方式散热。
2.药物降温:遵循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的原则,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仅在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同时明确儿童用药禁忌,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方式或药物。
(二)病情观察
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神志变化,每1~2小时测量体温1次,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测量2次,同时观察患者面色、皮肤温度及出汗情况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三)补充营养与水分
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摄入量约2500~3000ml,以补充因发热丢失的水分,防止脱水;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鸡蛋羹、新鲜果蔬汁等,保证营养供给以维持机体代谢需求。
(四)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及时为患者更换汗湿的衣物和床单,保持皮肤清洁,对于出汗较多者,可使用干爽的毛巾擦拭,避免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环境而增加皮肤受损风险。
(五)环境调整
将患者安置于温度适宜(一般18~22℃)、通风良好的病室,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湿度适宜(50%~60%),为患者创造舒适的休息环境。
(六)特殊人群护理要点
儿童:体温过高时需特别谨慎选择降温方法,避免使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措施,如儿童乙醇擦浴可能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同时密切观察儿童精神状态、有无惊厥等表现,加强巡视。
老年人:关注其循环功能及皮肤状况,降温不宜过快过猛,防止因血管收缩过度引发心脑血管意外,且要注意老年人皮肤弹性差,擦浴时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皮肤。
有基础疾病患者: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体温调节的影响,例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体温过高时需警惕加重心脏负担,护理过程中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相关指标变化,调整护理措施以保障患者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