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车就犯困是怎么回事

一、生理因素
1.睡眠不足或质量差
-成年人正常需要7-9小时的睡眠,若夜间睡眠不足,开车时就容易犯困。例如,长期熬夜工作或娱乐的人,睡眠时长不够,大脑得不到充分休息,在开车这种相对单调的活动中,就更容易出现困倦感。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更多的睡眠,一般学龄儿童需要10-12小时睡眠,睡眠不足会严重影响其注意力和精神状态,开车时极易犯困。女性在生理期时,身体会比较疲劳,激素水平也会发生变化,可能会比平时更易犯困,而且生理期的不适可能会进一步影响睡眠质量,增加开车犯困的风险。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夜间睡眠中会出现呼吸暂停现象,导致大脑缺氧,即使夜间睡眠时间充足,白天也会因大脑供氧不足而频繁犯困,开车时危险性极大。
2.生物钟影响
-人体有自身的生物钟,在一天中特定时段会出现生理上的困倦期。例如,通常下午1-3点是人体生物钟的低谷期,此时驾驶就容易犯困。老年人的生物钟可能会有所改变,且身体机能衰退,更容易在白天出现困倦情况,开车时要格外注意避开生物钟低谷期。儿童的生物钟尚未完全稳定,在午后等时段也可能出现困倦,需要家长格外关注其驾驶时的状态。
二、疾病因素
1.神经系统疾病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过度日间嗜睡、发作性猝倒、睡眠瘫痪和入睡前幻觉等。患者会在白天频繁出现不可抗拒的睡眠发作,开车时就可能突然入睡,严重危及行车安全。帕金森病患者由于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会出现运动迟缓、肌强直等症状,同时也常伴有睡眠障碍,包括日间嗜睡,在开车时容易犯困。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若病变影响到脑干、丘脑等与睡眠觉醒调节相关的部位,会导致睡眠-觉醒节律紊乱,患者出现白天犯困的情况,尤其是脑干梗死影响到网状激活系统时,更容易在开车时出现困倦甚至昏迷等危险情况。
2.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减缓,会出现乏力、嗜睡等症状。甲状腺激素对维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重要作用,分泌不足时大脑兴奋性降低,就容易在开车时犯困。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出现低血糖时会表现为乏力、嗜睡,严重低血糖还可能导致昏迷;而长期高血糖状态下,患者也可能因代谢紊乱出现困倦感,开车时需注意监测血糖情况,避免因血糖异常导致犯困引发事故。
三、药物因素
1.镇静催眠药物
-一些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地西泮等),在服用后可能会有残余作用,即使在白天也会使人感到困倦、嗜睡,影响驾驶能力。老年人对镇静催眠药物的敏感性更高,服用后更容易出现犯困现象,开车时要避免服用此类药物后立即驾车。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镇静催眠药物对其影响更大,可能会严重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过度嗜睡,绝对禁止在服用这类药物后开车。
2.抗组胺药物
-许多抗过敏药物含有抗组胺成分,如氯苯那敏等,抗组胺作用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导致嗜睡。服用此类药物后开车,会明显增加犯困的几率,女性在服用抗过敏药物时更要注意,因为女性对药物的敏感性可能与男性不同,更容易出现嗜睡症状,开车前应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是否有嗜睡等不良反应。
四、环境与生活方式因素
1.驾驶环境
-驾驶环境单调、路况单一也容易导致犯困。例如在高速公路上长时间行驶,周围景色变化少,车辆行驶平稳,人体的前庭器官受到的刺激较少,容易产生疲劳和困倦感。夜间开车时,光线相对较暗,人的眼睛容易疲劳,也更容易犯困。车内空气不流通、温度不适宜也会影响精神状态,比如车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让人感觉不适,进而出现困倦。儿童在车内如果环境不舒适,如温度不合适、空间狭小等,也会很快出现困倦,家长要确保儿童乘车环境舒适安全。
2.生活方式
-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身体机能下降,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出现疲劳和困倦。例如,久坐办公室的人群,缺乏体育锻炼,开车时更容易犯困。过度饮酒后,酒精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嗜睡,即使饮酒量不多,也会影响驾驶时的反应能力和精神状态,开车前绝对不能饮酒。女性如果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生活方式不健康,会严重打乱自身的生物钟和身体的代谢节律,更容易在开车时犯困,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睡眠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