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舒缩性鼻炎是怎么回事
血管舒缩性鼻炎的定义
血管舒缩性鼻炎是一种非变应性、非传染性的鼻黏膜炎症,其发病主要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鼻黏膜血管的舒缩功能发生异常改变是关键病理生理基础。
发病机制
神经调节异常:支配鼻黏膜的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正常情况下两者处于平衡状态。当受到各种内外因素刺激时,这种平衡被打破,例如交感神经兴奋时,鼻黏膜血管收缩,而副交感神经兴奋则使血管扩张,若副交感神经相对占优势,就容易导致鼻黏膜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环境因素影响:温度的急剧变化(如从寒冷环境进入温暖环境)、湿度的改变、刺激性气体(如吸烟产生的烟雾、空气污染中的有害气体等)都可能诱发血管舒缩性鼻炎。比如在寒冷的冬季,突然进入温暖的室内,鼻腔黏膜受到温度变化刺激,血管舒缩功能紊乱,从而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长期处于污染严重的环境中,鼻黏膜持续受到刺激,也容易引发该病。
内分泌因素:在女性月经周期、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可能影响鼻黏膜的血管舒缩功能。例如妊娠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导致鼻黏膜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增加血管舒缩性鼻炎的发病风险。
临床表现
鼻塞: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间歇性鼻塞往往与体位变化有关,如卧位时鼻塞加重,坐位时减轻;持续性鼻塞则是长期存在的鼻通气不畅。鼻塞程度可轻可重,严重时会明显影响患者的呼吸和日常生活。
流涕:多为清水样涕,量可多可少,这是由于鼻黏膜腺体分泌增加所致。在受到刺激时,流涕症状可能会加重。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鼻痒、打喷嚏等症状,但一般程度较变应性鼻炎轻。另外,患者可能会有嗅觉减退的情况,这是因为鼻塞导致空气不能充分到达嗅区,或者鼻黏膜长期炎症影响了嗅觉功能。
诊断方法
详细病史采集: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发作规律、诱发因素等,例如是否在接触特定环境后发病,症状与季节、体位的关系等。
鼻内镜检查:通过鼻内镜可以直接观察鼻黏膜的情况,血管舒缩性鼻炎患者鼻黏膜可能表现为充血、水肿,下鼻甲可呈肿胀状态,但一般没有明显的变应性鼻炎的典型表现如鼻黏膜苍白等。
激发试验:包括温度激发试验等,通过特定的温度变化等刺激来诱发患者的鼻部症状,以辅助诊断。例如让患者吸入冷空气或热水蒸汽,观察是否出现鼻塞、流涕等血管舒缩性鼻炎的典型表现。
治疗与预防
非药物治疗
-避免诱发因素:对于已经明确的诱发因素,如特定的温度变化、刺激性气体等,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例如在寒冷天气注意佩戴口罩,减少冷空气直接刺激鼻腔;避免吸烟以及处于二手烟环境中;保持室内空气湿度适宜等。
-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可以清除鼻黏膜表面的分泌物、刺激物等,减轻鼻黏膜的炎症反应,改善鼻腔通气。一般可以每天进行1-2次鼻腔冲洗,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冲洗时要注意使用合适温度和浓度的生理盐水,儿童进行鼻腔冲洗时要特别小心,避免呛咳等情况发生。
药物治疗:当症状较为明显时,可使用药物缓解症状。例如使用鼻用减充血剂(但要注意避免长期使用,以免引起药物性鼻炎)、鼻用糖皮质激素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一般不推荐低龄儿童首先使用药物治疗,优先以非药物治疗为主。
不同人群特点及应对
儿童:儿童血管舒缩性鼻炎患者在生活中更要注意避免接触诱发因素,如寒冷空气、刺激性气味等。在鼻腔冲洗时要由家长正确操作,确保安全。由于儿童的鼻腔黏膜较为娇嫩,药物使用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优先选择温和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来缓解症状。
女性:处于特殊生理时期(如月经周期、妊娠期)的女性,要更加关注自身鼻黏膜血管舒缩功能的变化,注意激素水平变化对鼻部症状的影响,在出现鼻部不适时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适的处理,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诱发因素的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血管舒缩性鼻炎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充分评估药物治疗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收益,非药物治疗往往是更安全有效的基础措施,如严格避免诱发因素、适当进行鼻腔冲洗等,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