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突然跳的快,心慌,意思不清
一、可能的原因及相关机制
(一)心律失常
1.快速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多种因素可引发,如健康人在剧烈运动、精神过度紧张、饮酒、喝浓茶或咖啡后可出现。病理情况下,发热、贫血、甲亢、出血、疼痛、缺氧、心衰等也能导致。其机制是窦房结发放冲动的频率加快,从而使心跳突然加快,出现心慌,严重时可能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脑供血相对不足,出现意识不清等表现。例如,感染性发热患者,体温每升高1℃,心率大约增加10-20次/分钟,当心率过快时就可能出现上述症状。
-室上性心动过速:可由房室结双径路或房室旁路等传导异常引起。发作时心房和心室的激动通过异常传导通路快速传递,导致心跳突然显著加快,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群,但也可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其发作时快速的心率会影响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进而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引起心慌、意识不清等症状。
-室性心动过速:多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心室的异位起搏点发放冲动频率加快,导致心室收缩节律异常,心跳明显加快且不规律。这种严重的心律失常会使心脏的排血量急剧下降,脑部供血不足,出现心慌、意识不清等表现,情况较为危急。
(二)心血管疾病相关
1.心力衰竭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心力衰竭时,心脏的泵血功能受损。在失代偿期,心脏输出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尤其是脑部的血液供应。此时,身体会通过加快心率来试图维持血压和重要器官的灌注,但过度的心率加快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同时脑部供血不足会引起心慌、意识不清等症状。例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心力衰竭时,就可能出现心脏突然跳得快、心慌、意识不清等情况。
2.心肌缺血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当心肌缺血时,心脏的电活动可能出现异常,引发心律失常,使心跳加快。同时,心肌缺血会影响心脏的功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心慌、意识不清等症状。比如,劳力性心绞痛患者在活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不能相应增加,就可能诱发心肌缺血相关的心律失常及上述症状。
(三)其他系统疾病影响
1.内分泌系统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使机体代谢率增高,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患者会出现心跳加快、心慌等症状,严重时甲状腺激素对心脏的过度刺激可导致心律失常,进而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出现意识不清等表现。例如,Graves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升高,常伴有心动过速,当心率过快且未得到有效控制时,就可能出现上述症状。
-低血糖:多见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不当者。血糖过低时,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导致心跳加快、心慌。同时,脑部缺乏足够的葡萄糖供应,会出现意识不清等症状。例如,糖尿病患者未按时进餐或运动量过大后未及时调整降糖药剂量,就可能发生低血糖,出现心脏突然跳得快、心慌、意识不清等表现。
2.神经系统疾病
-某些颅内病变,如脑出血、脑梗死等,可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导致心跳加快。脑部病变本身也可能引起意识障碍,同时心跳加快和意识不清可能相互影响。例如,脑出血患者,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影响了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导致心率改变,并且脑部受损区域影响意识状态,出现心脏突然跳得快、心慌、意识不清等情况。
二、紧急处理与初步应对
(一)立即休息
让患者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剧烈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尽量保持平静,以减少心脏的负担,防止症状进一步加重。
(二)评估病情
1.观察生命体征
-尽快测量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如果有条件,可以监测血氧饱和度。如果心率非常快(如大于150次/分钟)、血压异常(过高或过低)、呼吸急促或血氧饱和度降低,提示病情较为严重。
2.判断意识状态
-轻拍患者肩部并呼叫,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如果患者意识不清,应立即呼叫急救人员,并将患者放置成复苏体位,确保呼吸道通畅。
(三)尝试缓解措施
1.深呼吸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缓慢地吸气,使腹部隆起,然后缓慢地呼气,重复几次,可能有助于缓解心慌症状。深呼吸可以通过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心率。
2.刺激迷走神经
-对于室上性心动过速等某些类型的心律失常,可尝试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例如,压迫眼球(注意不要用力过猛,避免损伤眼球)、按压颈动脉窦(但老年人、有脑血管疾病史者慎用,且不能两侧同时按压)等,但这些操作需要谨慎进行,且最好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三、就医建议及后续检查
(一)尽快就医
一旦出现心脏突然跳得快、心慌、意识不清等情况,应尽快送往医院急诊就诊。因为这些症状可能是严重疾病的表现,需要及时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二)后续检查
1.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心跳加快的类型,如是否为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有助于医生初步判断病情。
2.血液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如血糖、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检查。血常规可以了解是否有感染、贫血等情况;血生化中的血糖可以明确是否有低血糖或高血糖情况,电解质检查可以了解钾、钠、钙等电解质水平,甲状腺功能检查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
3.心脏超声检查
-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是否存在心肌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器质性心脏病,对于判断心脏疾病导致上述症状的原因有重要意义。
4.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
-对于发作不频繁的心律失常,Holter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发作规律。
四、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1.特殊情况
-儿童出现心脏突然跳得快、心慌、意识不清时,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有关。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病情变化时可能出现上述症状,而病毒性心肌炎在儿童中也较为常见,多有前驱感染史,如感冒等。
2.注意事项
-儿童在就医过程中要安抚其情绪,避免哭闹加重病情。家长要向医生详细提供儿童的病史,包括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近期是否有感染等情况。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要配合医生的操作,由于儿童的身体特点,用药需特别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
(二)老年人
1.特殊情况
-老年人出现这些症状时,更要警惕心血管疾病的可能,如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同时老年人的器官功能衰退,病情变化可能较快。例如,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弹性差,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可能较重,心肌缺血时更容易出现心跳加快等症状。
2.注意事项
-老年人在日常要定期体检,关注心脏健康。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告知既往病史、用药情况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用药需更加谨慎。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
(三)女性
1.特殊情况
-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经期、孕期、围绝经期等可能出现心脏相关症状的变化。例如,围绝经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心跳加快等症状。同时,女性患某些心脏疾病的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医生仔细鉴别。
2.注意事项
-女性在就医时要向医生说明自身的生理周期、妊娠情况等。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点,如孕期用药的安全性等。同时,要注意心理调节,围绝经期女性的情绪变化可能影响心脏症状,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病情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