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介

一、基本定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二、病原体特征
SARS-CoV-2属于β属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60~140nm,其基因特征与SARSr-CoV和MERSr-CoV有明显区别,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三、传播途径
1.飞沫传播:经呼吸道飞沫是主要传播途径,患者打喷嚏、咳嗽、说话时产生的飞沫,被他人吸入可导致感染。
2.密切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可造成感染。
3.气溶胶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气溶胶传播可能,比如医疗机构中因空气流通不畅等情况可能发生。
四、临床表现
1.常见表现:多数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2.重症表现: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五、高危人群特点
1.老年人: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更易出现重症情况,如发展为严重肺炎、呼吸衰竭等的风险高于中青年人群。
2.有基础疾病者:例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出现重症的概率增加,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机体的整体状况和对病毒感染的应对能力。
六、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有疫情高发地区旅居史或居住史,或曾接触过来自疫情高发地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2.临床表现:符合上述相关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基因测序阳性可确诊。
七、治疗原则
目前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包括氧疗、呼吸支持等,同时注重维持患者内环境稳定、脏器功能支持等。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临床诊疗规范,且重点关注不同人群的个体差异,如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在治疗中需更密切监测各项指标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