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身瘙痒,有红疹

一、可能的病因及相关机制
(一)皮肤疾病相关
1.湿疹
-机制:湿疹的病因复杂,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内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等精神因素,以及感染病灶、新陈代谢障碍和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外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在湿疹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使外界致敏原更易进入机体引发免疫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瘙痒、红疹等表现。例如,有研究表明湿疹患者皮肤表面的微生物群落与健康人不同,某些特定微生物的存在可能参与了湿疹的炎症反应过程。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由于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相对更易患湿疹,且婴幼儿湿疹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若家族中有过敏史,儿童患湿疹的风险增加。成人湿疹则可能与接触某些职业性致敏原等有关。
2.荨麻疹
-机制:荨麻疹主要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多数患者不能找到确切病因,常见病因有食物(如鱼、虾、蟹、蛋类等)、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感染(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如花粉、动物皮屑、粉尘、某些化学物质等)。发病机制主要是Ⅰ型超敏反应,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该抗体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引起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出现瘙痒、红疹等症状,皮疹通常为风团样,大小和形态不一,发作突然,消退迅速。
-人群特点: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及年轻人相对多见,不同年龄人群的诱因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多与食物过敏或病毒感染有关,成人则可能与药物、接触物等因素关系更密切。
3.接触性皮炎
-机制: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黏膜接触某些外界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炎症反应。可分为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是由于接触物具有强烈刺激性(如强酸、强碱等),任何人接触后均可发生;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则是迟发型超敏反应,接触物为致敏原,多数人接触后不发病,仅有少数人接触后经过一定潜伏期,再次接触该致敏原时才发病。其发病机制是接触物作为半抗原与皮肤蛋白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引发T淋巴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瘙痒、红斑、丘疹、水疱等表现。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与接触的物质有关,例如儿童可能因接触某些玩具表面的化学物质而发病,成人则可能因工作中接触职业性致敏原而患病。
(二)系统性疾病相关
1.肝脏疾病
-机制: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胆汁淤积性肝炎等可导致体内胆汁酸代谢异常,胆汁酸在体内蓄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瘙痒,同时可出现皮肤黄疸、红疹等表现。此外,肝脏疾病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和代谢功能紊乱,也可能参与了皮肤症状的发生。例如,肝硬化患者由于肝功能减退,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可引起蜘蛛痣、肝掌等表现,同时伴有皮肤瘙痒。
-人群特点:多见于患有肝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年龄因基础肝病而异,如肝硬化可能在中年以上人群中更常见,但也有因病毒性肝炎等导致的肝硬化发病年龄提前的情况。
2.肾脏疾病
-机制: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由于肾功能减退,体内的尿素、肌酐等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体外,蓄积在体内可通过皮肤排出,刺激皮肤引起瘙痒,称为尿毒症性瘙痒。同时,肾脏疾病患者常伴有钙、磷代谢紊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也可能参与瘙痒的发生。皮肤还可能出现尿素霜等表现,以及因贫血等导致的面色萎黄、红疹等情况。
-人群特点:多见于患有慢性肾脏疾病的人群,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随着慢性肾脏疾病的病程进展,发病风险增加。
二、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1.发病情况
-询问全身瘙痒和红疹出现的时间,是突然发生还是逐渐出现,持续时间长短等。例如,湿疹引起的瘙痒和红疹可能逐渐加重,而荨麻疹引起的皮疹通常突然出现,数小时内可消退。
-了解症状发作的诱因,如是否接触过新的化妆品、食物、药物,是否处于新的环境中,是否有感染病史等。比如接触新的护肤品后出现瘙痒、红疹,可能提示接触性皮炎。
2.既往病史
-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皮肤疾病史,如湿疹、荨麻疹等,是否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家族中有过敏史的人,患过敏性皮肤疾病导致全身瘙痒、红疹的风险较高。
-了解患者是否有系统性疾病史,如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等,这些系统性疾病可能引起皮肤的继发表现。
(二)体格检查
1.皮肤表现观察
-观察红疹的形态、大小、分布部位等。湿疹的红疹多为多形性,如红斑、丘疹、水疱等,对称分布;荨麻疹的皮疹为风团,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可孤立分布或融合成片;接触性皮炎的皮疹多局限于接触部位,边界清楚。
-检查皮肤有无抓痕、渗出、结痂等继发改变,抓痕提示患者瘙痒明显,过度搔抓可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2.其他部位检查
-检查患者的肝、脾等腹部脏器,了解有无肝脏疾病相关体征;检查肾脏区域,了解肾脏疾病相关表现;检查患者的血糖等,评估是否有糖尿病可能,因为糖尿病患者也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等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荨麻疹患者血常规可能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有过敏反应。
-感染相关的皮肤疾病如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炎症,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2.生化检查
-肝脏疾病患者可进行肝功能检查,如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异常提示肝功能受损;肾脏疾病患者可进行肾功能检查,如肌酐、尿素氮升高提示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患者可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了解血糖水平。
3.过敏原检测
-对于怀疑过敏相关的皮肤疾病,可进行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皮肤点刺试验可检测患者对常见过敏原如花粉、尘螨、食物等的过敏情况;血清特异性IgE检测能更准确地判断患者对某种过敏原的免疫状态,有助于明确接触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等疾病的过敏原,指导患者避免接触过敏原。
三、治疗与干预措施
(一)一般治疗
1.避免刺激因素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用温水洗澡,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沐浴露。洗澡后及时涂抹温和的保湿霜,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尤其是儿童皮肤娇嫩,更要注意保湿,防止皮肤干燥加重瘙痒。例如,选择含有神经酰胺、凡士林等成分的保湿霜,对于湿疹患儿,良好的皮肤保湿可以减少湿疹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避免搔抓:向患者解释搔抓可能导致皮肤破损、感染等不良后果,指导患者通过轻轻拍打等方式缓解瘙痒。对于儿童,家长要注意修剪患儿指甲,防止患儿搔抓皮肤引起损伤。
-避免接触过敏原:通过过敏原检测明确过敏原后,尽量避免接触相关过敏原。如对尘螨过敏的患者,要保持室内清洁,使用防螨床品等;对食物过敏的患者,要避免食用相关食物。
2.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对于湿疹、荨麻疹等患者,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易过敏食物,如海鲜、坚果等。建议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儿童的饮食调整要尤其注意,避免因食物过敏加重病情,例如婴儿湿疹可能与母乳喂养的母亲饮食有关,母亲要避免食用易过敏食物。
-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机体的免疫调节和皮肤的修复。对于儿童,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规律的作息对其皮肤健康也很重要。
(二)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物
-作用机制:抗组胺药物通过阻断组胺与H1受体的结合,发挥抗过敏作用,减轻瘙痒症状。常用的有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其有镇静作用,可能会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嗜睡不良反应较轻,作用持续时间长。
-人群差异: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需特别注意,要选择适合儿童剂型的药物,且要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例如,2岁以下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要谨慎,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成人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组胺药物。
2.糖皮质激素
-作用机制: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对于严重的湿疹、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疾病,可短期系统或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局部外用的氢化可的松乳膏等,能迅速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瘙痒、红疹等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所以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使用疗程。
-人群特点:儿童使用糖皮质激素要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弱效或中效的糖皮质激素制剂,且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防止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等。成人严重的皮肤炎症在其他治疗无效时可考虑短期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但要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3.免疫抑制剂
-适用情况:对于一些难治性、重症的皮肤疾病,如重症湿疹等,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但其具有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免疫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所以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并且密切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指标。
-人群差异:儿童一般不首选免疫抑制剂治疗,成人在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且病情需要时才考虑使用,使用过程中要充分权衡利弊。
(三)物理治疗
1.紫外线治疗
-机制:紫外线治疗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对于某些慢性皮肤疾病如慢性湿疹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中波紫外线(UVB)可以影响皮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促进皮肤的修复。
-人群特点:儿童进行紫外线治疗要注意剂量的控制,避免过度照射导致皮肤损伤;成人则根据病情和皮肤类型调整紫外线照射剂量,治疗过程中要保护眼睛等敏感部位。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1.皮肤护理方面:儿童皮肤薄嫩,保湿尤为重要,选择儿童专用的温和保湿产品,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以内。避免使用成人的刺激性洗护用品。
2.药物使用方面:儿童用药要严格按照体重或年龄计算剂量,避免使用可能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抗组胺药物要选择儿童剂型,如糖浆剂等,且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要非常谨慎,尽量选择局部外用的弱效制剂,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因为儿童的皮肤吸收能力相对较强,长期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3.病情观察方面: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症状变化,如瘙痒程度、红疹范围等,及时向医生反馈病情,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二)孕妇
1.皮肤护理方面:孕妇出现全身瘙痒、红疹时,皮肤护理要更加温和,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成分的洗护用品。洗澡后及时保湿,防止皮肤干燥加重瘙痒。
2.药物使用方面:孕妇用药需特别谨慎,很多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在选择药物时要充分评估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非必要,尽量避免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优先选择局部外用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方法缓解症状。
3.病情监测方面:孕妇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同时要监测胎儿的情况,如通过产检了解胎儿的发育状况等,因为某些皮肤疾病可能与孕妇的身体状况变化有关,进而影响胎儿健康。
(三)老年人
1.皮肤特点方面:老年人皮肤萎缩,干燥,屏障功能减退,所以在皮肤护理上要更加注重保湿,选择滋润度较高的保湿产品。同时,老年人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相对较弱,皮肤疾病的恢复可能较慢,要耐心治疗和护理。
2.药物反应方面: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调整,避免药物蓄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使用抗组胺药物时,要根据老年人的肝肾功能情况适当减少剂量,且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嗜睡等,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
3.系统性疾病关联方面: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多种系统性疾病,全身瘙痒、红疹可能与系统性疾病相关,所以在治疗皮肤症状的同时,要兼顾其基础疾病的治疗,如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要积极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加重皮肤瘙痒等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