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状病毒肺炎简介

一、病原学
新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病毒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包膜,直径60~140nm,其基因特征与SARSr-CoV和MERSr-CoV有明显区别。该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主要是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成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可能。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
典型症状: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为首发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重症表现: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部分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儿童特点:儿童患者症状相对不典型,可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精神弱、呼吸急促。
四、诊断
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影像学等进行诊断。实时荧光RT-PCR检测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可确诊,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新冠病毒高度同源亦可确诊。
五、治疗原则
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和综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氧疗、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病情进展迅速患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同时注重患者营养支持和心理疏导。
六、预防
个人及环境卫生:保持良好个人及环境卫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防护措施:佩戴口罩是有效预防措施之一,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做好室内通风,对环境进行消毒等。
疫苗接种: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是预防感染和降低重症、死亡风险的有效措施,老年人、有基础疾病人群等应积极接种。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注意观察症状变化,及时就医,避免交叉感染,因其症状相对不典型,需密切关注其精神状态、呼吸等情况。
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弱,更要做好防护,减少外出,如外出需严格佩戴口罩,因其感染后发生重症风险较高。
有基础疾病人群:需控制基础疾病稳定,遵循医生指导进行防护和就医,感染后病情可能进展更迅速,需格外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