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牙龈肿痛是什么原因

一、局部因素
1.智齿冠周炎
-发病情况:智齿萌出过程中,牙冠周围组织发生的炎症,多见于18-25岁的青年人群。
-具体机制:智齿萌出不全,牙冠与牙龈之间形成较深的盲袋,食物残渣易嵌塞于盲袋内,且不易清洁,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下,细菌大量繁殖,引发炎症,导致后牙龈肿痛,局部牙龈红肿,可有糜烂或溢脓。
2.牙龈炎
-发病情况: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口腔卫生不良者更易患病。
-具体机制: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物长期堆积在牙龈边缘,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引起牙龈的炎症反应,表现为后牙龈红肿、易出血,伴有肿痛感,若不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牙周炎。
3.牙周炎
-发病情况:多见于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
-具体机制:由牙龈炎进一步发展而来,牙周袋形成,牙周支持组织破坏,炎症累及后牙龈,出现牙龈肿痛、牙周袋溢脓、牙齿松动等症状,其发病与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全身健康状况等因素相关,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易并发牙周炎,加重后牙龈肿痛等症状。
4.根尖周炎
-发病情况:任何年龄均可因龋齿、外伤等原因引发。
-具体机制:邻近后牙龈的牙齿发生根尖周炎时,炎症可向周围牙龈组织扩散,导致后牙龈肿痛,患牙多有龋齿、牙髓病史或曾有牙齿疼痛等症状,检查时可发现患牙有叩痛、松动等表现。
二、全身因素
1.内分泌紊乱
-发病情况:多见于青春期、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的人群。
-具体机制:青春期时,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可能影响牙龈组织对局部刺激物的反应性,导致后牙龈对菌斑等刺激更敏感,易出现肿痛;妊娠期女性体内孕激素水平升高,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牙龈易肿胀、出血,出现后牙龈肿痛,一般在分娩后可缓解。
2.营养不良
-发病情况:多见于饮食不均衡、挑食、节食的人群,儿童也可能因营养不良患病。
-具体机制:缺乏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时,牙龈组织的韧性和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炎症,表现为后牙龈肿痛、出血等,例如长期素食且未补充足够维生素C的人群,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3.血液系统疾病
-发病情况: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如白血病患者较为常见。
-具体机制: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会影响人体的凝血功能和免疫系统,导致牙龈出血、肿胀、疼痛等症状,且牙龈肿胀可较为严重,同时可能伴有发热、贫血等全身症状,这类患者的后牙龈肿痛往往不易缓解,需要针对血液系统疾病进行治疗才能改善牙龈症状。
4.其他全身性疾病
-发病情况:如糖尿病患者,可在全球各年龄段发病。
-具体机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内细菌易滋生繁殖,容易引发牙龈炎症,导致后牙龈肿痛,且由于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炎症不易控制,需要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进行口腔局部治疗来缓解牙龈肿痛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