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浆D二聚体测定是查什么

血浆D二聚体测定是查什么
血浆D二聚体测定主要是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之一,它能反映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情况。
1.用于诊断血栓性疾病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对于疑似DVT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有重要辅助诊断价值。一般来说,急性DVT时体内凝血酶生成增加,继而纤溶系统激活,导致D二聚体水平升高。若血浆D二聚体含量低于500μg/L,基本可排除急性DVT。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非血栓性疾病也可能导致D二聚体升高,比如恶性肿瘤患者,其体内肿瘤细胞可释放某些物质促进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使D二聚体水平升高;外科大手术后患者,由于组织损伤等原因,也会出现D二聚体升高。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比如老年患者本身凝血功能可能有一定生理性改变,在诊断时需要结合其他临床指标综合判断。
肺栓塞(PE):
-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PE的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PE时,血栓形成导致纤溶激活,D二聚体水平升高。若D二聚体低于500μg/L,PE可能性较低。但同样,像孕妇,孕期女性体内生理变化可使D二聚体生理性升高,此时单纯依据D二聚体来诊断PE就需要谨慎,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如肺动脉CT造影等进一步明确。
2.用于监测溶栓治疗效果
在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一个监测指标。溶栓治疗有效时,体内的血栓逐渐被溶解,纤溶系统持续激活,D二聚体水平会先升高然后逐渐下降。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比如长期吸烟的患者,吸烟可能影响凝血和纤溶系统,在监测溶栓治疗效果时,需要考虑到这种生活方式因素对D二聚体水平的干扰,综合判断溶栓治疗的效果是否真正达到预期。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在进行溶栓治疗时,监测D二聚体水平要更全面地结合患者的整体病情变化来分析。
3.用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与监测
在DIC时,凝血系统被激活,纤维蛋白大量形成并迅速被降解,导致D二聚体显著升高。通过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辅助诊断DIC以及评估DIC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儿童DIC的病因和表现与成人有一定差异,在检测血浆D二聚体时,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比如儿童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正常儿童的D二聚体水平与成人不同,所以在诊断DIC时,需要结合儿童的年龄、病史等综合判断D二聚体升高是否由DIC导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