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浆D一二聚体测定是检查什么的

一、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定义
血浆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通过测定血浆中的D-二聚体水平来辅助诊断一些疾病。
二、主要用于辅助诊断的疾病类型及意义
(一)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1.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对于疑似DVT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有重要意义。若血浆D-二聚体水平低于500μg/L(酶联免疫吸附法),则基本可排除急性DVT。例如,有研究表明,在对大量疑似DVT患者进行检测时,D-二聚体阴性预测值较高,能有效减少不必要的进一步检查。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这一指标的意义基本一致,但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影响D-二聚体水平的因素,如慢性疾病等,需要综合评估。对于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情况下,D-二聚体可能会有生理性升高,需注意与病理情况鉴别。
-对于已有DVT病史的患者,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评估病情复发风险。如果D-二聚体水平升高,提示可能有新的血栓形成风险。
2.肺血栓栓塞症(PTE)
-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PTE的诊断有辅助价值。PTE患者血浆D-二聚体通常升高,但特异性不高,因为一些非血栓栓塞性疾病也可能导致D-二聚体升高,如感染、恶性肿瘤等。不过,若D-二聚体水平正常,基本可排除PTE。在儿童PTE中,虽然相对少见,但血浆D-二聚体测定也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之一,儿童的生理状态与成人不同,在解读结果时要考虑儿童的正常生理范围差异。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DIC时,体内凝血系统被激活,纤维蛋白降解增加,血浆D-二聚体明显升高。它是DIC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但需结合临床其他指标综合判断。在老年人DIC患者中,由于老年人凝血-纤溶系统本身可能有一定变化,血浆D-二聚体测定同样可作为监测病情的指标,当D-二聚体水平变化时,提示病情的进展或好转。
(三)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
-研究发现,ALI/ARD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能升高,其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通过监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辅助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在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如长期吸烟的ALI/ARDS患者,吸烟可能影响凝血-纤溶系统,进而影响D-二聚体水平的解读,需要综合考虑生活方式因素。
(四)恶性肿瘤
-许多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这与肿瘤细胞释放促凝物质、肿瘤细胞坏死等导致凝血系统激活有关。例如,胰腺癌、肺癌等患者常可出现D-二聚体升高。在恶性肿瘤患者的随访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作为病情监测的指标之一,若D-二聚体水平持续升高,可能提示肿瘤进展或有血栓并发症发生。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中,由于老年患者本身凝血功能可能有一定改变,需要更谨慎地结合其他临床指标来判断D-二聚体升高的意义。
三、检测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检测方法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胶体金法等。不同的检测方法有其各自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一般来说,ELISA法的准确性相对较高。
(二)注意事项
1.标本采集
-通常采用静脉采血,采血时要注意避免溶血等情况,因为溶血可能影响检测结果。对于儿童患者,采血时要更加轻柔,避免过度哭闹导致血液成分变化影响D-二聚体测定。
2.影响因素
-一些药物可能影响血浆D-二聚体水平,如肝素等抗凝药物,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在解读D-二聚体结果时要考虑药物的影响。另外,妊娠妇女血浆D-二聚体水平也会生理性升高,在孕期进行检测时要注意这一特殊情况,结合孕周等因素综合判断结果的临床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