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一、定义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胆红素代谢异常,使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超过正常范围(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L),从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的病理状态。
二、常见病因及相关因素
(一)胆红素生成过多
1.红细胞增多症:常见于分娩过程中胎盘血管畸形、双胎输血、母亲和胎儿血型不合等情况,使胎儿红细胞增多,出生后红细胞破坏增多,胆红素产生增加。例如,双胎妊娠中,一个胎儿输血给另一个胎儿,导致受血胎儿红细胞增多,后续红细胞破坏释放大量胆红素。
2.血管外溶血:如头颅血肿、皮下血肿、颅内出血等,血液中的红细胞被破坏,胆红素生成增加。以头颅血肿为例,局部血液积聚,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分解为胆红素,使胆红素生成超出正常代谢能力。
3.同族免疫性溶血:多见于母婴血型不合,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同,母亲体内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引发溶血,使胆红素生成过多。例如,母亲是O型血,胎儿是A型或B型血时,易发生ABO血型不合溶血,导致胆红素升高。
4.感染:细菌、病毒等感染可导致新生儿出现败血症等情况,感染时红细胞破坏增加,同时感染还可能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进一步加重黄疸。比如新生儿败血症,细菌产生的毒素等因素可破坏红细胞,并且影响肝脏的酶系统,使胆红素代谢紊乱。
5.肠肝循环增加:先天性肠道闭锁、胎粪排出延迟等可使胆红素重吸收增加。例如先天性肠道闭锁的新生儿,胎粪排出受阻,胆红素在肠道内被过多重吸收,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
(二)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1.肝细胞摄取胆红素能力低下:某些药物(如磺胺类药物)可竞争胆红素与肝细胞的结合位点,影响胆红素的摄取。早产儿由于肝脏功能不成熟,肝细胞内Y、Z蛋白含量低,摄取胆红素的能力不足,易发生黄疸。
2.肝脏结合胆红素功能差:新生儿肝脏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GT)活性低,且生后酶活性呈继续低下状态,使未结合胆红素不能充分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导致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多。例如,早产儿肝脏中UGT活性较足月儿更低,其结合胆红素的能力更差,更容易出现黄疸。
3.肝脏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或先天性胆道畸形可导致肝脏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使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发黄疸。如先天性胆道闭锁,胆道不通畅,结合胆红素无法正常排泄到肠道,从而逆流入血,导致黄疸。
三、临床表现
(一)黄疸出现时间及进展
病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且黄疸进展迅速,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例如,出生后12小时内新生儿皮肤就出现明显黄染,且黄染范围迅速扩大。
(二)黄疸程度
足月儿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21μmol/L,早产儿可超过257μmol/L,且黄疸颜色较深,可累及手心、足底。如足月儿黄疸不仅面部、躯干黄染,手掌心和脚掌心也能看到明显黄染。
(三)伴随症状
不同病因导致的病理性黄疸可能伴有不同伴随症状。若为溶血性黄疸,可伴有贫血、肝脾肿大;若是感染引起的黄疸,可能伴有发热、精神萎靡、拒奶等感染中毒症状;胆道闭锁导致的黄疸,可伴有陶土色大便等。
四、危害及影响因素
(一)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未结合胆红素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多见于早产儿及血-脑屏障功能不完善的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早期可表现为嗜睡、反应低下、吸吮无力、肌张力减低等,病情进展可出现抽搐、角弓反张、发热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存活者也常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低下、运动障碍、听力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等。例如,有研究表明,严重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若未及时干预,约10%-15%的患儿会发生胆红素脑病。
(二)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除神经系统外,病理性黄疸还可能影响新生儿的肝脏、心血管等系统功能。长期黄疸可能加重肝脏的负担,影响其正常代谢功能;对于心血管系统,高胆红素血症可能影响心肌收缩力等。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方法
1.血清胆红素测定:通过采集新生儿静脉血,测定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明确胆红素升高的类型及程度。例如,若总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多提示溶血等胆红素生成过多的情况;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则需考虑胆道闭锁等胆汁排泄障碍的疾病。
2.血常规:了解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等情况,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溶血等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的情况。如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增高,提示可能有溶血发生。
3.血型检查:包括母子ABO血型和Rh血型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的溶血。
4.肝功能检查:了解肝脏酶学等指标,评估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如转氨酶等指标的变化可反映肝脏是否受损。
5.腹部B超:对于怀疑胆道闭锁等胆道系统疾病的新生儿,可通过腹部B超检查胆道的形态、结构,判断是否存在胆道闭锁等情况。
(二)鉴别诊断
需与生理性黄疸相鉴别,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足月儿在出生后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3-4周消退;血清胆红素水平足月儿不超过221μmol/L,早产儿不超过257μmol/L;且生理性黄疸患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异常症状。而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早、进展快、程度重、持续时间长或退而复现等,可通过上述诊断方法进行鉴别。
六、治疗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治疗原则
主要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方法包括光疗、药物治疗、换血疗法等。
1.光疗: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过光照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光疗时需注意保护新生儿的眼睛和会阴部,避免光损伤。例如,采用单面光疗或双面光疗,根据新生儿的日龄、体重等调整光疗的强度和时间。
2.药物治疗:可使用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能增加UDP-GT的生成和活性,促进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但需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适应证,早产儿等特殊人群使用时需谨慎评估。
3.换血疗法:用于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如胆红素水平达到换血标准时,通过换血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换血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注意换血过程中的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等。
(二)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早产儿: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功能更不成熟,发生病理性黄疸时更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胆红素脑病等。在治疗过程中,光疗时要特别注意保暖和皮肤护理,因为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差,皮肤娇嫩,容易出现体温不升和皮肤损伤。药物治疗时要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药物剂量,避免药物过量对早产儿尚未发育完善的器官造成损害。
2.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病理性黄疸时,其胆红素代谢能力更弱,需要更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在光疗时,要注意维持其体温稳定,因为低出生体重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容易受环境温度影响。换血疗法时要更加谨慎,充分评估其身体状况和耐受能力。
3.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如存在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在发生黄疸时要尽早进行相关检查和干预。例如,对于同族免疫性溶血的新生儿,要及时进行血型检查和相关溶血指标检测,一旦确诊,尽快采取光疗或换血等治疗措施,防止病情进展。
总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期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于及时发现和处理该病症,保障新生儿健康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