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种类
一、根据发病机制分类
(一)单纯性肥胖
1.成因:主要是由于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体内脂肪过度蓄积。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高热量、高脂肪饮食,运动量不足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期若长期摄入过多热量且活动过少,易引发单纯性肥胖;成年人中,长期久坐、饮食不节制也较易出现。女性在孕期及产后、更年期等特殊时期,由于激素变化及生活方式改变,也相对容易发生。
2.特点:全身脂肪分布比较均匀,一般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紊乱等异常。
(二)继发性肥胖
1.由内分泌代谢疾病引起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机体代谢率降低,能量消耗减少,从而导致肥胖。患者除肥胖外,还常伴有畏寒、乏力、反应迟钝等表现,多见于各年龄段,女性相对多见。由于甲状腺激素缺乏影响机体多种生理过程,包括代谢,进而引发肥胖。
-库欣综合征:因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糖皮质激素,导致脂肪代谢紊乱,出现向心性肥胖,即面部、颈部、躯干部脂肪堆积明显,而四肢相对消瘦。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多于男性,是由于糖皮质激素过多干扰了正常的脂肪代谢和分布机制。
2.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
-某些脑部疾病如下丘脑病变,可影响食欲调节中枢,导致食欲亢进,进而引起肥胖。一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癫痫药等,可能会引起体重增加,导致肥胖。不同药物引起肥胖的机制不同,如部分抗抑郁药可能影响神经递质,进而影响代谢和食欲。
二、根据脂肪分布分类
(一)中心性肥胖(向心性肥胖)
1.特点:脂肪主要堆积在腹部,表现为腰围增加,内脏脂肪蓄积较多。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易引发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紊乱问题。在男性和女性中均可出现,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可考虑为中心性肥胖。中心性肥胖的发生与脂肪细胞的分布特点及内分泌因素有关,内脏脂肪细胞对激素敏感,易受影响而导致脂肪蓄积增多。
(二)外周性肥胖
1.特点:脂肪主要堆积在臀部和大腿等外周部位。相对中心性肥胖,其代谢紊乱相关风险可能相对较低,但也与整体肥胖带来的健康风险相关。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出现,女性相对更常见于外周性肥胖的分布特点,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结构及激素影响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