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传导阻滞怎么回事
心电图传导阻滞是什么
心电图传导阻滞是指心脏电活动在心脏传导系统中传导延迟或中断的一种心电图表现。心脏的传导系统负责将电信号从窦房结传递到心肌,引起心肌的收缩。当传导系统的某一部分发生病变时,就可能出现传导阻滞。
按阻滞部位分类
窦房传导阻滞:是指窦房结产生的冲动,部分或全部不能到达心房,引起心房和心室停搏。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窦房传导阻滞。一度窦房传导阻滞在心电图上难以诊断;二度窦房传导阻滞又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表现为P-P间期进行性缩短,直至出现一次长P-P间期,该长P-P间期短于基本P-P间期的两倍;Ⅱ型表现为规则的P-P间距中突然出现一个长P-P间期,该长P-P间期为基本P-P间期的整数倍;三度窦房传导阻滞则表现为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逸搏心律。
房内传导阻滞:是指心房内的传导速度减慢,分为不完全性和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不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常见的是心房内传导延迟,如P波增宽(>0.12秒),有切迹,称为二尖瓣型P波;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极少见,表现为心房内的左右两部分完全分离,分别由两个不同的起搏点控制。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交界区脱离了生理不应期后,心房冲动传导延迟或不能传导至心室。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延长(>0.20秒),每个P波后均有QRS波群;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又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又称文氏阻滞,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脱落QRS波群,之后P-R间期又恢复缩短,如此周而复始;Ⅱ型表现为P-R间期固定(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波与QRS波群完全无关,P-P间期和R-R间期各自规则,心室率慢于心房率。
室内传导阻滞:是指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的传导阻滞,包括右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及其分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时,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时限≥0.12秒,V1或V2导联呈rsR'型或M型,Ⅰ、V5、V6导联S波增宽粗钝;左束支传导阻滞时,QRS波群时限≥0.12秒,V5、V6导联R波宽大,顶部有切迹或粗钝,Ⅰ导联R波宽大,V1、V2导联呈宽阔的QS波或rS波;左前分支传导阻滞表现为电轴左偏(-30°~-90°),Ⅱ、Ⅲ、aVF导联QRS波群呈rS型,Ⅰ、aVL导联呈qR型;左后分支传导阻滞表现为电轴右偏(+90°~+180°),Ⅰ、aVL导联呈rS型,Ⅱ、Ⅲ、aVF导联呈qR型。
发病原因
年龄因素:老年人由于心脏传导系统发生退行性变,更容易出现传导阻滞。例如,窦房结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退,老年人群中窦房传导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儿童时期也可能出现传导阻滞,但相对较少见,可能与先天性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
生活方式:长期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增加传导阻滞的发生风险。例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的人群,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出现心肌缺血等情况,进而影响心脏传导系统。此外,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对心脏传导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和电活动;过量饮酒会导致心肌损伤,干扰心脏的传导。
病史因素:患有某些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炎(病毒感染等引起心肌炎症)等,容易并发传导阻滞。例如,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心肌供血不足,可能导致心脏传导系统缺血、缺氧,从而出现传导阻滞;心肌炎患者心肌细胞受损,影响电信号的传导,也容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另外,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能影响心脏的代谢和电生理功能,增加传导阻滞的发生几率。
临床表现
无症状情况: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较轻的传导阻滞,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患者可能感觉不到任何不适,日常生活不受明显影响。
有症状情况:当传导阻滞较为严重时,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心悸、胸闷、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这是因为心脏的电信号传导障碍导致心室率过慢,心输出量减少,脑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所致。尤其是在活动时,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对于儿童患者,严重的传导阻滞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活动耐力下降、精神萎靡等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