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啥是抽动症

一、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通常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起病。其主要特征为不自主、突发、快速、重复、无节律的运动或发声,这些症状可能会频繁出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抽动症可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以及Tourette综合征(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
1.短暂性抽动障碍:最为常见,通常在47岁起病,主要表现为简单的运动抽动,如眨眼、皱眉、耸鼻、歪嘴、摇头、耸肩等,少数也可有简单发声抽动,如清嗓子、咳嗽等。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1年。
2.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可表现为简单或复杂的运动抽动,或者简单或复杂的发声抽动,但运动和发声抽动不会同时存在。症状往往持续超过1年。
3.Tourette综合征:较为严重的类型,既有运动抽动又有发声抽动,两种抽动同时存在。运动抽动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向下发展至颈部、肩部、上肢、躯干及下肢;发声抽动常表现为清嗓声、呼噜声、哼声、犬叫声等,随病情进展,还可能出现秽语(说脏话)、模仿语言、模仿动作等。
二、抽动症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抽动症具有较高的遗传度,约75%的患者其直系亲属中有患抽动症或其他精神类疾病者。遗传方式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
2.神经生物学因素:患者大脑中一些神经递质失衡,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可能与抽动症的发生发展有关。多巴胺功能亢进被认为是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3.心理因素:心理压力、情绪紧张、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例如,学习压力大、家庭关系不和谐、遭遇重大生活事件等都可能成为抽动症的诱发因素。
4.环境因素:如孕期母亲吸烟、饮酒、感染等,围生期出现早产、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等,以及出生后受到某些感染,如链球菌感染等,都可能增加抽动症的发病风险。
三、抽动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目前尚无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或影像学检查可确诊。医生诊断时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起病年龄、症状的演变过程、家族史等,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癫痫、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等。必要时,还可能进行脑电图、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血生化等检查,以辅助诊断。
四、抽动症的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等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1.药物治疗:
氟哌啶醇:是治疗抽动症的传统药物,对控制运动和发声抽动症状有较好疗效。
硫必利:相对副作用较小,也常用于抽动症的治疗,能有效减轻抽动症状。
2.心理治疗:
行为疗法:如习惯逆转训练,通过训练患者识别抽动发生前的感觉,并采用对抗动作来替代抽动,从而减少抽动的发生。
家庭治疗:帮助家庭成员了解抽动症的相关知识,改善家庭环境,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促进患者康复。
五、在日常生活中,以下措施有助于抽动症的管理:
1.生活方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合理饮食,均衡营养,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含咖啡因饮料的摄入。鼓励患者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放松身心。
2.心理支持:家长和老师应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关心和支持,避免批评指责,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正确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六、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患者: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治疗时需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家长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促进其全面发展。
2.青少年患者:此阶段患者面临学业压力较大,可能因抽动症状而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家长和老师应加强沟通,给予适当的学业支持,帮助患者缓解压力。鼓励青少年患者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培养兴趣爱好,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3.成年患者:成年患者往往因抽动症状对工作和社交产生影响。建议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工作环境,避免从事对精细动作或注意力要求过高的工作。同时,可参加成人心理辅导团体,学习应对疾病的技巧,提升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