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大小便失禁是什么原因

神经系统病变
脑血管意外:老年人若发生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意外,病变部位可能影响到控制排尿排便的神经中枢或传导通路。例如,脑出血可能导致颅内压升高,压迫相关神经,脑梗死会使负责排尿排便调控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受损,从而引发大小便失禁。常见于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这些疾病会增加脑血管病变的风险。
帕金森病:这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除了运动症状如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也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影响膀胱和直肠的功能控制,导致大小便失禁。其发病机制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有关,随着病情进展,自主神经功能受累逐渐明显。
泌尿系统疾病
前列腺增生:男性老年人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增生的前列腺会压迫尿道,引起排尿困难,长时间膀胱充盈,最终可能导致尿失禁,表现为充溢性尿失禁,即膀胱过度充盈后尿液不自主溢出。前列腺增生的发生与年龄增长和雄激素刺激有关,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逐渐升高。
泌尿系统感染: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泌尿系统容易发生感染,炎症刺激膀胱黏膜,导致膀胱敏感性增高,出现尿频、尿急,严重时可发生急迫性尿失禁,即强烈的尿意不能控制而排尿。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等,女性老年人由于尿道短等生理特点相对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
盆底肌松弛
分娩损伤后遗症(针对女性):虽然女性老年人可能已经绝经,但年轻时若有多次分娩经历,会导致盆底肌损伤,随着年龄增长,盆底肌进一步松弛,对膀胱和直肠的支撑作用减弱,容易出现大小便失禁。这是因为分娩过程中盆底肌受到过度牵拉,弹性降低。
衰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盆底肌逐渐萎缩、松弛,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加速盆底肌的退变,使得控尿控便功能减弱,引发大小便失禁。
认知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人常见的认知功能减退性疾病,患者逐渐出现记忆障碍、认知功能下降、行为异常等。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丧失对排尿排便的意识控制,导致大小便失禁。其病理改变主要是大脑皮质萎缩、神经元纤维缠结等,影响了大脑对排尿排便反射的调控功能。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副作用:老年人常服用多种药物,一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大小便失禁的副作用。例如,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物等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对排尿排便的调节;利尿剂可能导致尿量增多,增加尿失禁的风险;某些降压药也可能对排尿功能产生影响。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具体取决于药物对神经递质、泌尿系统等方面的影响。
温馨提示
对于老年人大小便失禁,首先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避免让老年人产生自卑等不良情绪。在日常护理中,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发生压疮等皮肤问题。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要积极控制相关疾病,如严格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以减少相关并发症导致大小便失禁的风险。对于因盆底肌松弛导致的情况,可以建议老年人进行盆底肌锻炼,但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错误锻炼加重症状。同时,在选择药物时要谨慎评估药物的副作用,尽量选择对排尿排便影响较小的药物,若发现药物可能导致大小便失禁,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