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科治疗疾病概况
一、介入放射科治疗疾病的常见类型
(一)血管性疾病治疗
1.动脉狭窄与闭塞:
-对于因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的冠状动脉、脑动脉、外周动脉狭窄或闭塞,介入放射科可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支架置入术。例如,在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中,通过导管将球囊送至狭窄部位,充盈球囊扩张狭窄处,然后置入支架以保持血管通畅。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这种方法能够显著改善心肌供血,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老年患者中,由于其动脉弹性较差等特点,支架置入术需更精准操作以避免并发症。
-对于外周动脉,如下肢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可以改善下肢缺血症状,如间歇性跛行等。研究显示,术后患者下肢运动耐量明显增加,溃疡愈合率提高。
2.动脉瘤治疗:
-对于腹主动脉瘤,可采用腔内修复术。通过股动脉穿刺,将带有覆膜的支架输送至动脉瘤部位,利用支架的覆膜隔绝动脉瘤与血流的接触,从而防止动脉瘤破裂。该方法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对于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具有更好的耐受性。而对于破裂性动脉瘤,介入治疗可作为紧急救治手段,挽救患者生命。
-对于颅内动脉瘤,可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等情况选择弹簧圈栓塞术等介入方法。弹簧圈栓塞术通过将弹簧圈填入动脉瘤内,促使血栓形成,闭塞动脉瘤。临床数据表明,其在降低动脉瘤破裂再出血风险方面有显著效果,尤其适用于不适合开颅手术的患者。
(二)非血管性疾病治疗
1.实体肿瘤治疗:
-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治疗肝癌的常用介入方法。通过导管将化疗药物和栓塞剂注入肝癌肿瘤的供血动脉,一方面阻断肿瘤的血供,另一方面使高浓度的化疗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大量临床研究证实,TACE能够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对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较好的患者更适合该治疗,而对于肝功能较差的患者需谨慎评估。
-肺癌: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肺癌患者,可采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术。通过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减少肿瘤血供,同时灌注化疗药物杀伤肿瘤细胞。研究显示,该方法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如咯血等,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2.梗阻性疾病治疗:
-胆道梗阻:对于恶性肿瘤引起的胆道梗阻,可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术。通过PTCD先建立胆汁引流通道,缓解黄疸等症状,然后置入胆道支架保持胆道通畅。该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尤其适用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对于老年患者,操作时需注意避免损伤周围组织,确保引流管和支架的位置准确。
-消化道梗阻:对于食管癌等导致的食管梗阻,可采用食管支架置入术。通过内镜或X线引导将食管支架置入狭窄部位,恢复食管的通畅性,使患者能够正常进食。这种方法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二、介入放射科治疗的优势
(一)微创性
介入治疗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的特点。多数介入操作仅需通过微小的皮肤穿刺点,如股动脉、桡动脉等,避免了大切口带来的创伤和术后较长时间的恢复。例如,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仅需在皮肤穿刺一个小孔,就能建立胆道引流通道,而传统开腹胆道手术创伤大,恢复时间长。对于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大手术的患者,如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介入治疗是更合适的选择。
(二)可重复性
由于介入治疗的创伤小,患者恢复相对较快,对于一些需要多次治疗的疾病,如部分恶性肿瘤的多次TACE治疗等,患者能够较好地耐受。例如,肝癌患者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多次进行TACE治疗,以持续控制肿瘤生长。
(三)疗效确切
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践证明,介入治疗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确切的疗效。如前面提到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对于改善心肌缺血的疗效显著,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联合支架置入术对于缓解胆道梗阻的黄疸等症状效果明确。在肿瘤治疗方面,TACE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能够有效控制肿瘤进展,延长生存期。
三、介入放射科治疗的局限性
(一)技术依赖性强
介入治疗对医生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医生具备熟练的血管穿刺、导管操作等技能。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血管穿刺部位的出血、血肿,导管操作过程中对血管内膜的损伤等。对于年轻医生来说,需要经过长期的培训才能熟练掌握介入操作技术。
(二)可能存在并发症
虽然介入治疗是微创的,但仍可能出现并发症。例如,血管性介入治疗可能出现血栓形成、支架再狭窄等;非血管性介入治疗可能出现胆道感染、消化道穿孔等并发症。对于不同的患者,由于个体差异,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也不同。如在肝癌TACE治疗中,可能出现肝功能进一步损害、骨髓抑制等并发症,需要在治疗前充分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三)适用范围有限
并非所有疾病都适合介入治疗。一些疾病可能由于病变部位、患者身体状况等原因不适合介入治疗。例如,对于一些弥漫性的病变,介入治疗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对于一些身体极度虚弱、重要脏器功能严重衰竭的患者,介入治疗的风险可能大于收益,不适合进行介入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