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想睡觉又睡不着

一、生理因素影响
(一)睡眠周期紊乱
长期作息不规律,如频繁熬夜、倒时差等,会打乱人体生物钟,破坏睡眠-觉醒系统的正常节律。正常情况下,人体生物钟调控着褪黑素等激素的分泌来引导睡眠,当作息紊乱时,大脑皮层难以顺利进入抑制状态启动睡眠进程[参考科学研究:生物钟基因的表达异常与睡眠紊乱密切相关],即便产生困意,大脑仍处于相对兴奋状态导致难以入睡。
[二、心理因素影响
(一)情绪焦虑压力
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或高压力状态下时,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平衡会被打破。例如焦虑情绪会使血清素等调节睡眠的松果体激素分泌异常,导致大脑持续处于警觉状态,抑制睡眠中枢功能,即使身体有困倦感,也因情绪干扰无法放松进入睡眠[相关研究表明:慢性压力可降低γ-氨基丁酸水平,而γ-氨基丁酸是抑制神经兴奋促进睡眠必需的神经递质]。
[三、环境因素影响
(一)睡眠环境不适
卧室环境不符合睡眠要求会显著干扰入睡。如噪音强度超过40分贝、光线强度≥1勒克斯(夜间过亮光线可抑制褪黑素分泌)、温度不适宜(一般睡眠适宜温度为18~22℃)等,这些因素都会刺激人体感官,阻碍睡眠的启动与维持[环境因素对睡眠的影响已被多项睡眠医学研究证实]。
[四、疾病因素影响
(一)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患者因上气道阻塞等原因,夜间睡眠中会反复出现呼吸暂停或低通气现象,平均每晚觉醒次数超过30次,导致睡眠片段化,虽有困意但频繁觉醒破坏睡眠连续性,使人感觉困倦却无法获得有效睡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多导睡眠图监测显示睡眠结构严重紊乱]。
(二)代谢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代谢性疾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处于高代谢亢奋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基础代谢率可升高20%~30%]致使交感神经兴奋度增加,出现失眠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表现出想睡觉却睡不着的状况。
[五、特殊人群情况
(一)老年人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睡眠结构发生改变[老年人群深睡眠占比下降约一半],深睡眠减少且更易受环境干扰感知到轻微刺激从而觉醒,同时心理上常伴随对健康状况的担忧等情绪因素,进一步增加入睡困难风险。
[二)孕妇
孕期女性因激素变化(如孕激素水平升高)、身体不适(如腰酸背痛、尿频等)及对胎儿健康的担忧等心理因素影响,睡眠质量易受影响,常出现想睡觉但难以入睡现象[孕期睡眠障碍发生率可达3成以上]需通过营造舒适环境及缓解心理压力改善睡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