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突然从深睡中觉醒,并因强烈恐惧出现一系列症状的儿童睡眠障碍
入睡后突然坐起、尖叫、哭喊,伴有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缓解后继续入睡
遗传学因素在发病机制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可使用药物治疗阻断或预防发作
金牌医生
内侧中
一般不致带来严重后果,不需特殊治疗。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及舒适的睡眠环境可起到一定预防作用。
了解相关健康知识,减轻心理压力。
避免白天过度兴奋紧张,合理安排生活。
消除睡前各种紧张因素,保持情绪稳定、愉快。
儿童夜惊发作时家长应及时安抚患儿,使其重新入睡,对频繁发作者,可在入睡后1小时左右叫醒患者,可能改变其睡眠结构,消除发作。
疗效尚不明确。对夜惊症发作较频繁或白天有明显焦虑、抑郁等情绪者,可短期、少量使用抗焦虑药。
常用药物:阿普唑仑、劳拉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等,每晚小剂量睡前服用。
有一定抑制呼吸作用,禁用于重症肌无力、哮喘发作、中枢性呼吸睡眠暂停,对于有严重躯体疾病者慎用。
用药期间不宜饮酒。
有胎儿致畸作用,孕妇禁用,哺乳期妇女应慎用。
该类药物有一定依赖性,突然停药可能发生撤药症状(如病情恶化、失眠、呕吐等),应逐渐减量。
伴有严重的精神抑郁患者用药可能使病情加重,甚至产生自杀倾向,应采取预防措施。
常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
代表药物: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等。
小剂量服用,观察不良反应。
该类药物有增加自杀意念的风险,特别是青少年,用药后应密切观察可能的行为改变。
用药期间不得饮酒。
用药提醒:精神类药品均为处方药,需要凭医生处方购买,并应严格按医嘱使用。用药期间不要从事驾驶、操作危险机械或精密仪器,以免造成身体伤害。
主要是帮助患者找出发病相关因素,解除患者因疾病产生的不良情绪反应。
治疗主要是针对药物不能消除的症状,帮助缓解情感压力,达到减轻症状的目的。
研究显示认知行为治疗能有效治疗许多精神障碍,对有情绪压力的睡眠障碍也有治疗作用。
通过倾听、安慰、解释、指导和鼓励等帮助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疾病,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治疗。通常由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员实施。治疗重点为:
积极倾听。
引导释放情绪。
疾病健康教育。
鼓励,增强信心。
通过精神放松和肌肉放松,缓解肌肉痉挛、缓解疼痛、降低身体和心理应激。
调节自主神经,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
运用生物反馈技术,使个体可以控制自己的心率、血压等,通过及时的反馈,帮助个体更好地调控自身平衡,进行放松。
夜惊症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一些中医治疗方法(针灸、推拿)可缓解症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一些辅助疗法可帮助改善病情。如:
冥想。
太极。
瑜伽。
按摩。
穴位按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