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疗睡眠障碍有哪些方法

一、非药物治疗方法
(一)睡眠卫生习惯调整
1.规律作息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均应保持固定的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例如成年人一般建议每晚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儿童和青少年也需如此。这样有助于调整人体的生物钟,使睡眠-觉醒周期趋于稳定。以成年人为例,长期规律作息能让大脑和身体适应固定的睡眠节奏,提高睡眠质量。
-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规律作息尤为重要,可减少夜间觉醒次数,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长。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更依赖规律的作息来维持正常的睡眠模式。
2.睡眠环境营造
-睡眠环境应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一般卧室温度保持在18-25℃较为合适。安静的环境能避免外界噪音干扰睡眠,黑暗的环境可促进体内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是调节睡眠的重要激素。对于有睡眠障碍的人群,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是基础。例如,使用窗帘阻挡外界光线,佩戴耳塞降低噪音等。
-对于儿童,温馨、舒适且安全的睡眠环境更有利于他们入睡。可以选择柔和的灯光、舒适的床品等,同时要确保睡眠环境无危险因素,保障儿童睡眠安全。
(二)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
1.睡眠限制疗法
-根据患者的睡眠效率来调整卧床时间。睡眠效率=(总睡眠时间/卧床时间)×100%,当睡眠效率低于85%时可考虑进行睡眠限制。例如,先评估患者平均每晚实际睡眠时间,然后逐渐缩短卧床时间,使其与实际睡眠时间相近,之后逐步增加卧床时间,以提高睡眠效率。这种方法对于改善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有一定效果,通过调整卧床时间来重建睡眠与卧床之间的联系,增强睡眠驱动力。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调整幅度可能不同。老年人由于睡眠需求相对减少,调整时需更加谨慎,避免过度缩短卧床时间导致身体不适。
2.刺激控制疗法
-只有在有睡意时才上床睡觉,若卧床20分钟仍未入睡,应离开卧室,进行放松活动,如听舒缓音乐等,待有睡意时再回到卧室。这样能让床与睡眠建立强烈的联系,避免在床上进行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如看电视、玩手机等。对于有在床上做其他事情影响睡眠习惯的人群,刺激控制疗法有助于纠正这种不良习惯。
-儿童在应用刺激控制疗法时,家长需协助引导,确保儿童遵循相关规则,同时要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用合适的方式让儿童理解和配合。
二、药物治疗
(一)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
1.作用机制
-通过与苯二氮䓬类受体结合,增强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的抑制作用,从而产生镇静、催眠等效果。例如地西泮,它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多个部位,发挥抗焦虑、镇静催眠等作用。
-但这类药物有一定的依赖性和不良反应,如老年人使用时更容易出现共济失调、认知功能损害等,所以需谨慎使用,尤其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
-适用于短期治疗失眠,对于慢性失眠患者长期使用需评估风险收益比。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一般禁用,老年人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二)非苯二氮䓬类催眠药物
1.作用机制
-如佐匹克隆,选择性作用于苯二氮䓬受体ω-1亚型,具有催眠、抗焦虑、肌肉松弛和抗惊厥作用,相较于传统苯二氮䓬类药物,其依赖性等不良反应相对较小。
-这类药物起效较快,半衰期较短,对次日认知功能影响相对较小,适用于入睡困难的患者。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
-同样需注意适用人群范围,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情况的患者,使用时要调整剂量或谨慎使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使用也需遵循严格的医疗评估。
三、其他治疗方法
(一)光照疗法
1.原理及应用
-利用不同波长的光线对人体生物钟的调节作用。例如,早晨接触明亮光线可以抑制褪黑素分泌,调整生物钟,对于睡眠-觉醒节律失调的患者可能有帮助。对于倒班工作导致睡眠障碍的人群,光照疗法可能改善他们的睡眠节律。
-特殊人群如患有眼部疾病的患者需谨慎使用光照疗法,避免光线刺激加重眼部病情。
(二)中医药治疗
1.中药及针灸等方法
-一些中药方剂可能对睡眠障碍有一定改善作用,例如酸枣仁汤等,但需在中医医师的辨证论治下使用。针灸也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人体气血、脏腑功能,从而改善睡眠,如针刺神门、内关等穴位。
-对于儿童,中医药治疗需特别谨慎,应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方法,避免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要遵循中医的治疗原则,根据儿童的体质等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