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疗睡眠障碍方法

一、非药物治疗方法
(一)睡眠卫生习惯调整
1.规律作息
-对于各年龄段人群,包括儿童、成年人和老年人,保持固定的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非常重要。例如,儿童应尽量每天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这有助于调节生物钟。研究表明,规律的作息能使人体的生物钟保持稳定,提高睡眠质量。成年人如果长期不规律作息,会打乱睡眠-觉醒周期,导致入睡困难、睡眠浅等睡眠障碍问题。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生物钟调节能力下降,更需要通过规律作息来维持良好睡眠。
-具体来说,儿童可在晚上7-9点之间固定上床时间,早上6-7点左右起床;成年人可将上床时间固定在22-23点,起床时间在6-7点;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一般上床时间不晚于23点,起床时间不早于6点。
2.营造良好睡眠环境
-睡眠环境应安静、舒适、黑暗且温度适宜。对于儿童,要选择合适的床品,确保床铺柔软度适中,避免过软或过硬影响睡眠。房间应保持安静,避免夜间有过大的噪音干扰。成年人在卧室可使用窗帘等遮光设施,保证黑暗环境,有利于促进睡眠激素褪黑素的分泌。老年人对温度较为敏感,睡眠环境温度一般保持在18-25℃较为适宜,过冷或过热都会影响睡眠质量。例如,温度过高会使人体代谢加快,难以入睡;温度过低会使人感到寒冷,影响睡眠的深度。
-儿童房间可选择质地柔软、颜色柔和的床品,避免过于鲜艳或刺激的颜色影响儿童情绪。同时,可使用隔音效果好的窗户材料或在房间放置隔音设施来降低外界噪音。成年人可使用专业的遮光窗帘,确保夜间光线完全被阻挡。老年人可使用可调节温度的床垫或在床边放置保暖设施,如电热毯(使用时注意安全,避免过热引发烫伤等问题)来维持适宜温度。
3.避免睡前刺激
-睡前应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睡前1小时内都应避免玩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另外,睡前应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后人体处于兴奋状态,不易入睡。例如,儿童在睡前1-2小时应避免进行过于激烈的游戏活动;成年人睡前进行慢跑等运动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让身体恢复平静状态,从而影响入睡。
-儿童睡前可进行一些安静的活动,如听轻柔的故事、看绘本等,避免接触电子设备和剧烈运动。成年人可在睡前1-2小时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如冥想、深呼吸等,而不是进行高强度的运动。老年人睡前应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慢走等轻度活动,且在活动后要进行适当的放松,如坐下来休息几分钟,喝一杯温牛奶(注意适量,避免夜间频繁排尿影响睡眠)等。
(二)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
1.睡眠限制疗法
-根据个体的睡眠情况,限制其在床上的时间,以提高睡眠效率。对于成年人,首先评估其平均每晚的睡眠时长,然后将在床上的时间逐渐减少到与实际睡眠时间相近的水平,但最短不低于4小时。例如,如果某人平均每晚实际睡眠时间为5小时,那么先将在床上时间限制在5小时,持续1-2周,然后根据睡眠效率(睡眠效率=实际睡眠时间/在床上时间×100%)来逐渐增加在床上时间。当睡眠效率超过85%时,可增加15-30分钟在床上时间。儿童由于身体发育的特殊性,睡眠限制疗法需要在专业医生或睡眠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一般不建议自行随意应用,因为儿童需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长来支持身体和大脑的发育。老年人应用睡眠限制疗法时也需要谨慎,要考虑其身体状况和基础疾病等因素,避免因在床上时间过短影响身体健康。
-具体操作中,对于成年人,初始床上时间计算为实际睡眠时间加上15-30分钟的清醒时间。然后每周根据睡眠效率进行调整。如果睡眠效率低于85%,则减少15分钟在床上时间;如果睡眠效率高于85%且没有出现日间过度嗜睡等不良反应,则增加15分钟在床上时间。老年人在调整床上时间时,要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感受,如是否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如果有应及时调整床上时间。
2.刺激控制疗法
-只在有睡意时才上床睡觉,若躺在床上15-20分钟仍无法入睡,应立即离开卧室,进行一些单调、安静的活动,直到有睡意时再回到床上。例如,成年人如果躺在床上20分钟还没睡着,就起来到另一个房间看书,当有明显睡意时再回到床上。儿童在应用刺激控制疗法时,家长要给予正确引导,当儿童在床上超过15-20分钟仍未入睡时,家长可陪伴儿童到另一个安静房间,如给儿童讲简单的安静故事,等儿童有睡意时再抱回床上。老年人应用刺激控制疗法时,要注意起身和回到床上的过程中避免摔倒等意外发生,起身时可先坐起来,适应片刻后再缓慢站立,回到床上时要确保床铺稳定安全。
-成年人具体步骤为:只在感到困倦时才上床;如果卧床15-20分钟不能入睡,就离开卧室,做一些单调的事情,直到有睡意再回到床上;无论夜间睡了多久,每天都要在固定时间起床;白天不午睡或尽量缩短午睡时间。老年人要特别注意起身和回床时的安全,起身时动作要缓慢,回床时确保床铺牢固,可使用床边扶手等辅助设施来保障安全。
二、药物治疗(非儿童常规首选,仅列举药物名称)
(一)苯二氮䓬类药物
1.作用机制
-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的抑制作用来发挥镇静催眠作用。例如,地西泮等苯二氮䓬类药物与GABA受体结合,促进GABA与受体的结合,增加氯离子通道开放频率,使神经细胞超极化,从而产生镇静、催眠、抗焦虑等作用。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
-适用于短期治疗失眠的成年人,但老年人使用时要特别谨慎,因为老年人对苯二氮䓬类药物的敏感性增加,更容易出现头晕、嗜睡、共济失调等不良反应,且可能会影响认知功能,增加跌倒的风险。儿童一般不建议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来治疗睡眠障碍,因为其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可能产生潜在不良影响。
(二)非苯二氮䓬类药物
1.作用机制
-如佐匹克隆,主要作用于GABA受体复合物上的特异性位点,具有催眠作用。它能缩短入睡时间,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延长睡眠时间。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
-适用于成年人失眠的治疗。老年人使用时同样要注意剂量调整,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容易在体内蓄积导致不良反应。儿童不推荐使用非苯二氮䓬类药物治疗睡眠障碍,应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
三、特殊人群睡眠障碍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1.睡眠障碍特点
-儿童睡眠障碍可能与生长发育、生活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学龄前儿童可能因分离焦虑出现入睡困难、夜间惊醒等情况;学龄儿童可能因学习压力、作息不规律等导致睡眠障碍。
2.应对措施
-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调整睡眠卫生习惯,营造适合儿童的睡眠环境,给予儿童足够的陪伴和心理安抚来缓解分离焦虑等情绪问题。如果儿童睡眠障碍严重影响生长发育等,需在专业医生评估后谨慎选择药物治疗,且要严格遵循儿童用药的剂量和禁忌等规定。
(二)老年人
1.睡眠障碍特点
-老年人睡眠障碍较为常见,可能与生理变化(如生物钟改变、睡眠结构改变,深睡眠减少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以及心理因素(如孤独感、对健康的担忧等)有关。
2.应对措施
-非药物治疗是基础,要特别注意睡眠环境的安全舒适,规律作息,避免睡前刺激等。在药物治疗方面,要谨慎选择药物,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使用苯二氮䓬类或非苯二氮䓬类药物时,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剂量,并注意观察老年人的意识状态、平衡能力等,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同时,要积极治疗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改善心理状态,以促进睡眠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