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底中央动脉阻塞

眼底中央动脉阻塞的概述
眼底中央动脉阻塞是一种眼科急症,视网膜因急性缺血迅速出现功能障碍。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视网膜中央动脉主干或分支发生阻塞,导致视网膜血液循环中断,引起视网膜水肿、坏死等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视力急剧下降:患者往往在短时间内视力明显下降,甚至可降至光感或无光感。不同年龄段患者均可能出现此症状,但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可能与老年人血管弹性差、易发生粥样硬化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等的人群,血管状态较差,也增加发病风险。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由于基础疾病对血管的损害,也更易出现眼底中央动脉阻塞导致视力下降。
眼底表现: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动脉变细,视网膜弥漫性水肿、混浊,后极部尤为明显,呈乳白色,黄斑区可出现樱桃红斑,这是由于黄斑区视网膜相对较薄,脉络膜血管透过而呈现红色,与周围乳白色水肿的视网膜形成对比。
诊断方法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视网膜动脉充盈时间延迟,动脉及静脉血管荧光素灌注异常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检查操作需根据其配合程度适当调整。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及有基础病史人群在检查前需告知医生相关情况,以便医生做好准备及评估检查风险。
眼部超声检查:可辅助了解视网膜及脉络膜的血流情况等,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治疗措施
紧急处理:立即采取措施降低眼压,可通过前房穿刺、口服或静脉注射碳酸酐酶抑制剂等方法。同时,可给予吸氧,提高血氧含量,改善视网膜缺氧状态。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相关指标,以稳定病情。
血管扩张剂应用: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吸入亚硝酸异戊酯等,以扩张视网膜血管。但在使用时需考虑患者的基础病史等情况,如有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预后情况
影响预后的因素:发病至就诊及开始治疗的时间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就诊及治疗越及时,预后相对越好。年龄较大、有严重基础疾病(如严重糖尿病、冠心病等)的患者预后往往较差。生活方式不良,如治疗后仍继续高脂饮食、吸烟等,也会影响预后。
恢复情况:部分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视力可能有所恢复,但也有部分患者视力恢复不理想,甚至可能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发生眼底中央动脉阻塞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需格外重视。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述视力变化等情况,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眼部表现及行为异常。在治疗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及药物,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同时要做好儿童的心理安抚,减少其紧张焦虑情绪。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眼底中央动脉阻塞时,要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基础疾病指标,如血压、血糖等,调整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评估对全身状况的影响。同时,要注意老年人的身体耐受性,在进行一些有创操作或使用药物时,要谨慎评估风险与收益。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考虑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哺乳期等的影响。若处于孕期,用药需格外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哺乳期患者用药也需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必要时可能需要暂停哺乳,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有基础病史患者:如高血压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在合适范围,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加重眼底病变;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维持血糖稳定,减少高血糖对视网膜血管的进一步损害。在治疗眼底中央动脉阻塞时,要将基础疾病的控制作为重要环节,与眼科治疗相结合,全面保障患者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