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底动脉堵塞

一、定义与分类
眼底动脉堵塞是视网膜中央动脉或其分支发生阻塞,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的一种眼科急症。根据阻塞部位可分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和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
二、病因
1.血管痉挛:常见于年轻患者,可能与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因素有关,如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的人群,精神高度紧张时易诱发血管痉挛。
2.栓塞:栓子可来自心脏(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患者的心腔内血栓)、大动脉(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等,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栓塞的风险较高。
3.血管壁改变和血栓形成:多见于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易形成血栓,本身有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的老年人,血管壁更易发生病变。
三、临床表现
1.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视力骤降:可在数分钟内视力急剧下降,甚至仅存光感,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老年人相对更常见,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风险更高。
-眼底表现:视网膜动脉变细,后极部视网膜呈灰白色水肿,黄斑区呈现樱桃红斑。
2.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
-视力下降程度不一:取决于阻塞的分支动脉及累及的范围,部分患者视力下降不明显,中青年人群相对更易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出现分支动脉阻塞。
-眼底表现:相应分支动脉变细,供血区视网膜水肿、苍白。
四、诊断方法
1.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可直接观察视网膜动脉及视网膜的形态改变,是初步诊断的重要手段,各年龄段患者均可进行眼底检查,但儿童检查时需注意安抚配合。
2.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能更清晰地显示视网膜血管的灌注情况,判断阻塞的部位和范围,对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
五、治疗原则
1.紧急处理:
-降低眼压:可通过按摩眼球、前房穿刺等方法降低眼压,以促进血管扩张,改善视网膜供血,老年人眼压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操作时需谨慎。
-吸氧:吸入95%氧和5%二氧化碳混合气体,增加视网膜的氧供应,所有患者均可尝试吸氧,但需注意吸氧的浓度和时间控制。
2.溶栓治疗:可使用溶栓药物,但有出血倾向、近期有脑出血等患者禁用,需严格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评估更要全面。
3.扩张血管: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等,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视网膜血液循环,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需密切观察反应。
六、预后情况
1.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预后较差,阻塞时间越长,预后越差,儿童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极为罕见,一旦发生预后更需重视,因为儿童眼部结构和生理功能与成人有差异。
2.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部分患者经及时治疗预后相对较好,但也可能遗留一定的视力损害,中青年患者相对可能有更好的恢复潜力,但仍需积极治疗。
七、预防措施
1.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可通过规律服药、健康饮食等方式,老年人血压调节能力差,更要平稳控制;高血脂患者需控制血脂水平,合理饮食并适当运动,有家族高血脂史的人群更应重视。
2.避免不良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长期吸烟饮酒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管病变风险,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年轻人也需注意避免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积累风险。
3.定期眼部检查: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可早期发现眼底血管病变,老年人更应增加检查频率,儿童如有家族眼部疾病史等也需定期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