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肿块都考虑什么病
一、感染性疾病相关肿块
1.淋巴结炎
-病因与机制:多由致病菌感染引起,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菌经淋巴回流侵入淋巴结,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淋巴结肿大。儿童因免疫力相对较低,上呼吸道感染等易诱发颈部淋巴结炎;成年人若口腔、咽部等部位有感染病灶,也可累及颈部淋巴结。
-表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可伴有疼痛、压痛,局部皮肤可出现红肿。一般通过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超声检查可发现肿大的淋巴结,皮质增厚等。
2.结核性淋巴结炎
-病因与机制: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常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如肺结核等。结核分枝杆菌通过淋巴系统传播至颈部淋巴结。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患病。
-表现:颈部淋巴结逐渐肿大,初期为单个或多个散在的淋巴结,质地较硬,可相互粘连或与皮肤粘连,后期可形成寒性脓肿,破溃后可形成窦道。常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阳性对诊断有提示意义,淋巴结穿刺或活检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
二、肿瘤性疾病相关肿块
1.原发性肿瘤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腺瘤:多见于40岁以下女性,病因可能与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等有关。甲状腺内可触及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多为单发,质地稍硬,表面光滑,可随吞咽上下移动。超声检查可初步判断肿块性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甲状腺癌:包括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未分化癌等。好发于中青年女性,乳头状癌较为常见。甲状腺肿块可表现为质地硬、固定、边界不清,可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及细针穿刺细胞学活检对诊断至关重要,不同类型的甲状腺癌预后有所不同,乳头状癌预后相对较好。
-淋巴瘤
-病因与机制: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免疫因素、遗传等有关。颈部是淋巴瘤常见的发病部位之一,可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少年及老年人相对多见。
-表现: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可伴有发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通过淋巴结活检可明确诊断,病理检查可见淋巴瘤细胞。
2.转移性肿瘤
-病因与机制: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颈部淋巴结所致。常见的原发肿瘤有肺癌、胃癌、乳腺癌等。肿瘤细胞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至颈部淋巴结。各年龄段均可能发生,有原发肿瘤病史者需高度警惕颈部转移性肿块。
-表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多为单个或多个,质地硬,可与周围组织粘连,一般无压痛。通过查找原发肿瘤病灶,结合淋巴结活检可明确诊断。
三、先天性疾病相关肿块
1.甲状舌管囊肿
-病因与机制:是胚胎发育时期甲状舌管退化不全所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甲状舌管未退化或退化不全,残留的上皮分泌物聚集形成囊肿。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表现:颈部中线部位可触及圆形肿块,质地柔软,边界清楚,可随吞咽及伸舌运动而上下移动。超声检查可发现囊性肿块,可帮助诊断。
2.鳃裂囊肿
-病因与机制:由胚胎时期鳃裂残余组织发育而成。根据鳃裂来源不同分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鳃裂囊肿,临床上以第二鳃裂囊肿最为常见。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表现:第二鳃裂囊肿多位于颈上部,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附近,肿块大小不一,生长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疼痛、红肿等。超声检查可显示为囊性肿块,CT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囊肿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四、其他原因相关肿块
1.脂肪瘤
-病因与机制:是由脂肪过度增生积聚形成的良性肿瘤,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脂肪代谢异常等有关。可发生于颈部皮下,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成年人。
-表现:颈部皮下可触及单个或多个肿块,质地柔软,呈分叶状,边界清楚,活动度良好,一般无疼痛等不适症状。超声检查可明确肿块为脂肪组织构成,有助于诊断。
2.纤维瘤
-病因与机制:由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颈部软组织内,病因不明,可能与局部创伤等因素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表现:颈部可触及质地较硬的肿块,边界清楚,活动度尚可,一般无明显症状。超声等检查可辅助诊断,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