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人容易得精神

一、易患精神疾病人群
1.遗传因素相关人群:家族中有精神疾病患者的人群风险更高。多项研究表明,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具有一定遗传倾向。若父母一方患有精神分裂症,子女发病风险约为10%;若父母双方均患病,子女发病风险可高达40%左右。遗传因素通过影响大脑神经递质代谢、神经元发育等机制,使个体易患精神疾病。
2.特定年龄阶段人群
青少年:该阶段面临学业压力、自我认同建立等挑战。学业负担过重易引发焦虑、抑郁情绪,如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且无法有效调节,可能发展为精神疾病。同时,青少年大脑处于快速发育阶段,神经可塑性高,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如遭受校园霸凌,会增加其患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等精神疾病风险。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可能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与精神疾病共病率高。此外,退休后社会角色转变、亲友离世等生活事件,易导致老年人产生孤独、失落感,增加患老年期抑郁、痴呆等精神疾病风险。
3.特殊性别相关人群
女性:女性在生理周期、孕期、产后及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大幅波动。如孕期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神经递质平衡,导致孕妇出现抑郁、焦虑症状。产后因雌激素和孕激素快速下降,约10%-15%的产妇会发生产后抑郁症。此外,女性在社会中面临工作、家庭双重压力,传统性别角色期望也可能使其心理负担加重,增加精神疾病易感性。
男性:虽整体精神疾病发病率低于女性,但男性面临社会竞争压力,需承担更多经济责任,部分男性可能通过吸烟、酗酒等不良方式缓解压力,长期如此易引发酒精性精神障碍、药物成瘾性精神障碍等。
4.特定生活方式人群
长期睡眠不足人群:睡眠对大脑功能恢复至关重要。长期熬夜、失眠等导致睡眠不足,会影响神经递质分泌和调节,如血清素、多巴胺等水平异常,引发情绪障碍,增加焦虑症、抑郁症发病风险。每晚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的人群,患抑郁症风险比正常睡眠人群高出2-3倍。
缺乏运动人群:运动可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改善情绪、增强认知功能。长期缺乏运动,大脑神经可塑性降低,易出现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久而久之可能发展为精神疾病。每周运动少于1次的人群,患焦虑症风险相对增加20%-30%。
长期高压工作人群:如从事金融、医疗、科研等行业人群,长期面对高强度工作压力,心理负担重。当压力超出个体应对能力,会引发应激反应,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释放过多皮质醇,损害大脑神经元,增加精神疾病发病几率。
5.具有特定病史人群
脑部器质性疾病患者:如脑肿瘤、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等),病变影响大脑神经组织和神经通路,干扰神经递质传递和神经调节功能,引发精神症状。脑肿瘤患者中,约30%-40%会出现精神障碍,表现为认知障碍、情绪改变等。
慢性躯体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因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导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影响大脑血液供应和神经传导,引发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糖尿病患者抑郁症发生率约为20%-30%。冠心病患者由于疾病带来的身体不适、活动受限及对疾病预后担忧,易产生心理负担,发生焦虑、抑郁的风险比正常人高2-3倍。
曾患精神疾病人群:有过精神疾病发作史的患者,复发风险较高。如抑郁症患者首次发作后,若未规范治疗,50%-85%会有第二次发作;多次发作后,复发风险更高。这与大脑神经生物学改变、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
二、治疗药物
1.抗抑郁药:如氟西汀,可选择性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提高突触间隙5羟色胺浓度,改善抑郁症状。
2.抗焦虑药:如苯二氮䓬类的氯硝西泮,能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作用,快速缓解焦虑情绪。
三、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大脑仍在发育中,精神药物使用需谨慎。药物可能影响其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用药前需充分评估收益与风险。同时,要关注其心理健康,学校和家庭应营造良好环境,加强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应对成长中的压力。如发现儿童青少年出现情绪、行为异常,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2.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孕期和哺乳期用药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精神药物可通过胎盘或乳汁传递,影响胎儿发育或婴儿健康。因此,若非必要,尽量避免用药。若病情严重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母婴健康状况。同时,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可通过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非药物方法缓解精神症状。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对精神药物耐受性差,易出现不良反应。用药时需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加剂量,并密切观察药物反应。此外,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注意精神药物与其他药物间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同时,家人应多关心陪伴老年人,鼓励其参加社交活动,保持良好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