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典型鳞状细胞

一、非典型鳞状细胞的定义
非典型鳞状细胞是宫颈细胞学检查中发现的一类形态学上呈现非典型改变的鳞状上皮细胞,其细胞形态与正常鳞状细胞存在差异,但尚不足以明确诊断为特定的高级别病变等病理类型。
二、常见来源
(一)炎症刺激
长期的慢性宫颈炎等炎症状态可引发宫颈鳞状上皮细胞出现非典型性改变,炎症因子刺激使得细胞形态发生一定程度的异常。
(二)HPV感染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上皮内瘤变进而出现非典型鳞状细胞的重要诱因,HPV的病毒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影响细胞的正常分化和增殖,致使鳞状上皮细胞出现非典型改变。
三、临床意义
(一)炎症相关风险
若非典型鳞状细胞由炎症引起,经抗炎等相应处理后,部分细胞可能恢复正常形态;但若炎症持续存在,仍有进一步发展为病变的潜在可能。
(二)肿瘤相关风险
当存在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时,非典型鳞状细胞提示存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甚至宫颈癌的风险,需进一步评估以明确是否有恶性病变倾向。
四、进一步检查
(一)HPV分型检测
通过检测是否存在高危型HPV感染,若结果为阳性,提示需重点关注宫颈病变风险;若为阴性,非典型鳞状细胞由炎症等其他因素引起的可能性相对增大,但仍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二)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检
对于HPV检测阳性或非典型鳞状细胞持续存在的情况,需行阴道镜检查,在阴道镜下观察宫颈病变部位,并取宫颈活检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明确宫颈上皮的具体病变程度,如是否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
五、处理措施
(一)HPV阴性且考虑炎症引起
可在适当时间(如3-6个月后)复查宫颈细胞学及HPV,动态观察非典型鳞状细胞的变化情况,若恢复正常则继续定期随访;若仍存在异常,需再评估是否需进一步检查。
(二)HPV阳性或活检提示上皮内瘤变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可定期随访,一般建议每6-12个月复查宫颈细胞学及HPV,密切观察病变有无进展。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能需要行宫颈锥切术等治疗手段,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为宫颈癌。
六、特殊人群考虑
(一)育龄女性
需重视HPV筛查,保持规律的妇科检查,因为育龄女性处于性活跃期,HPV感染风险相对较高,通过定期筛查可早期发现非典型鳞状细胞等异常情况,及时干预。
(二)绝经后女性
尽管绝经后女性HPV感染风险相对降低,但出现非典型鳞状细胞时也不能忽视,因其随着年龄增长,宫颈癌发生风险仍可能存在,需完善相关检查明确宫颈状况,避免延误病情。
(三)生活方式影响
无论是何种人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多个性伴侣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HPV感染风险,从而减少非典型鳞状细胞出现的相关风险,例如保持外阴清洁、避免不洁性行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