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背和肩胛骨下方疼痛

一、后背和肩胛骨下方疼痛的常见原因
(一)肌肉骨骼问题
1.姿势不良
-成因:长时间伏案工作、低头看手机等不良姿势,会使背部和肩胛骨周围的肌肉处于持续紧张状态。例如,长期伏案时,人体脊柱正常的生理曲度会改变,背部肌肉为了维持身体平衡而过度收缩,时间久了就容易引发疼痛。这种情况在长期使用电子设备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在年轻人中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而愈发普遍。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年轻人由于长期保持不良生活方式,更容易出现姿势不良相关的疼痛;性别上无明显特定差异,但使用电子设备的频率可能因性别有一定差异,不过这不是导致疼痛的决定因素;生活方式中长时间静坐、缺乏运动是重要影响因素。
2.肌肉劳损
-成因:过度使用背部和肩胛骨周围的肌肉,如进行大量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如游泳时姿势不当、俯卧撑过度等),会导致肌肉劳损。以重体力劳动为例,搬运重物时背部肌肉需要承受较大压力,如果超出肌肉的承受范围,就会引起肌肉微细损伤,进而引发疼痛。
-影响因素:年龄上,中老年人肌肉功能相对较弱,相比年轻人更易因肌肉劳损出现疼痛;性别差异不大,但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中男性比例可能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中运动量过大或运动方式不当是关键影响因素。
3.筋膜炎
-成因:背部和肩胛骨下方的筋膜发生炎症,可能由外伤、寒冷、潮湿等因素引起。例如,背部受到轻微外伤后,筋膜组织可能出现炎症反应;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也会诱发筋膜炎导致疼痛。
-影响因素:年龄上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中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相对更易受环境因素影响;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长期处于不良环境条件下是重要影响因素。
(二)脊柱相关问题
1.颈椎病
-成因:颈椎发生病变,如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等,可能会压迫神经根,进而引起后背和肩胛骨下方疼痛。当颈椎间盘退变突出时,会刺激周围的神经组织,通过神经传导引起远端部位如后背的疼痛。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退变的发生率增加,中老年人较为常见;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但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中颈椎病发生率相对较高,而这类人群中男性和女性比例可能因职业不同有差异;生活方式中长期低头、颈部过度劳累是重要影响因素。
2.胸椎病变
-成因:胸椎本身的病变,如胸椎骨折、胸椎结核、胸椎肿瘤等,都可能导致后背和肩胛骨下方疼痛。胸椎骨折可能因外伤引起;胸椎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导致胸椎出现病变;胸椎肿瘤则是胸椎组织异常增生形成肿瘤压迫周围组织引起疼痛。
-影响因素:年龄上各种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肿瘤性病变在不同年龄段都有,但结核多见于免疫力相对较低的人群;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外伤史、接触结核患者等是相关影响因素。
(三)内脏疾病牵涉痛
1.心脏疾病
-成因:某些心脏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可能会引起后背和肩胛骨下方的牵涉痛。这是因为心脏的感觉神经纤维和背部的感觉神经纤维在脊髓部位有交叉,心脏病变产生的冲动会被误传为背部疼痛。例如,心绞痛发作时,疼痛可能放射至后背及肩胛骨下方。
-影响因素:年龄上,中老年人冠心病等心脏疾病发生率高,相对更易出现心脏疾病牵涉痛;性别上,男性在更年期后冠心病发生率逐渐接近女性,但之前男性相对更易因一些危险因素如吸烟等引发心脏疾病;生活方式中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等是重要影响因素。
2.肺部疾病
-成因:肺部疾病,如肺炎、肺癌等,也可能导致后背和肩胛骨下方疼痛。肺炎时炎症刺激胸膜,肺癌时肿瘤侵犯胸膜或周围组织,都可能引起牵涉痛。比如肺炎患者炎症累及胸膜,会出现背部放射性疼痛。
-影响因素:年龄上,肺癌等肺部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肺炎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以儿童和老年人多见;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吸烟是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接触粉尘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影响肺部疾病发生进而导致疼痛。
二、后背和肩胛骨下方疼痛的评估方法
(一)病史采集
1.疼痛特点
-询问疼痛性质:了解是酸痛、刺痛、胀痛还是绞痛等。例如,肌肉劳损引起的多为酸痛,神经受压导致的可能是刺痛。
-询问疼痛持续时间:是急性发作还是慢性持续。急性疼痛可能由外伤等引起,慢性疼痛可能与慢性疾病相关。
-询问疼痛发作频率:多久发作一次,每次发作持续多长时间等。
2.相关病史
-既往疾病史:是否有颈椎病、心脏病、肺部疾病等相关病史。比如有颈椎病病史的患者后背疼痛可能与颈椎病变复发相关。
-外伤史:是否有背部或肩胛骨下方的外伤经历,外伤可能是导致疼痛的直接原因。
-生活方式相关病史:是否长期伏案工作、是否有吸烟史、运动习惯等。
(二)体格检查
1.背部和肩胛骨区域检查
-观察外观:查看背部有无畸形、红肿、淤青等情况。例如,胸椎骨折可能会有背部畸形。
-触诊:触摸背部和肩胛骨下方肌肉有无紧张、压痛、肿块等。肌肉紧张处可能有压痛,肿块可能提示肿瘤等病变。
-活动度检查:检查背部和肩胛骨的活动范围,如前屈、后伸、侧弯等,了解活动时疼痛是否加重。
2.神经系统检查
-感觉检查:检查背部和肩胛骨下方皮肤的感觉,如触觉、痛觉等,判断是否有感觉减退或异常,以评估神经是否受压。
-肌力检查:测试背部和肩胛骨周围肌肉的肌力,了解肌肉功能是否正常,如肌力下降可能提示神经受损。
-反射检查:检查相关反射,如病理反射等,辅助判断神经系统是否有病变。
(三)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初步了解骨骼情况,如是否有骨折、骨质增生等。对于胸椎、颈椎的病变,X线能提供初步影像信息。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骼结构,对于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情况比X线更具优势。例如,能明确颈椎间盘突出的程度和位置。
-MRI检查: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对于肌肉、韧带、神经、脊髓等病变显示清晰。如能准确判断脊髓是否受压、椎间盘病变情况等。
2.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对于怀疑有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胸椎结核等),可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了解是否有炎症反应。对于心脏疾病,可检查心肌酶谱等相关指标。
-肿瘤标志物检查:怀疑有肿瘤性病变时,可进行相关肿瘤标志物检查,辅助诊断。
三、后背和肩胛骨下方疼痛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姿势纠正
1.日常姿势调整
-工作时姿势: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座椅高度要合适,使双脚平放在地面,电脑屏幕高度与眼睛水平,保持脊柱正直,避免弯腰驼背。例如,使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桌椅,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背部。
-生活中姿势:站立时要挺胸收腹,走路时抬头平视前方;睡眠时选择合适的枕头,枕头高度以一拳高为宜,保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
2.针对性姿势训练
-背部肌肉锻炼姿势:进行简单的背部伸展运动,如站立位双手向后交叉伸展,每次保持10-15秒,重复多次;仰卧位进行小燕飞动作,即腹部贴床,头部和腿部同时向上抬起,每次维持5秒左右,重复10-15次。这些训练有助于增强背部肌肉力量,纠正不良姿势。
(二)物理治疗
1.热敷
-方法:可以使用热毛巾、热水袋等进行热敷,温度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热敷能促进背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例如,肌肉劳损引起的疼痛通过热敷可以改善局部代谢,减轻疼痛症状。
-注意事项:皮肤有破损、感觉障碍的人群不宜热敷;热敷时要注意温度,避免烫伤皮肤。对于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由于其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更要严格控制温度和热敷时间。
2.按摩
-专业按摩:由专业按摩师进行背部和肩胛骨下方的按摩,通过手法放松肌肉、缓解肌肉紧张。按摩师会根据疼痛的不同原因和部位采用不同的按摩手法,如揉法、按法、推法等。例如,对于肌肉紧张引起的疼痛,专业按摩可以有效放松肌肉。
-自我按摩:自己也可以进行简单的背部按摩,如用手掌揉擦背部,从颈部开始向下至腰部,反复进行。但自我按摩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对于儿童,自我按摩要在成人指导下进行,因为儿童肌肉骨骼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三)运动疗法
1.针对性背部锻炼
-游泳:游泳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背部肌肉的运动,特别是蛙泳和仰泳。游泳时水的浮力可以减轻身体重量对背部的压力,同时背部肌肉需要发力来保持身体在水中的姿势,有助于增强背部肌肉力量,改善后背和肩胛骨下方疼痛情况。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游泳方式,儿童游泳要注意安全,在成人陪同下进行。
-瑜伽:一些瑜伽体式有助于锻炼背部肌肉,如猫牛式、下犬式等。猫牛式可以活动脊柱,增强背部柔韧性;下犬式能拉伸背部肌肉。但练习瑜伽时要注意动作规范,避免因姿势不当造成损伤,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最好在专业瑜伽教练指导下进行。
四、后背和肩胛骨下方疼痛的就医建议
(一)需要立即就医的情况
1.疼痛伴随严重症状
-胸痛、心悸:如果后背和肩胛骨下方疼痛同时伴有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是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的表现,需要立即就医。因为心肌梗死是危及生命的急症,必须尽快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呼吸困难、咯血:当疼痛伴有呼吸困难、咯血时,可能是肺部疾病如肺栓塞、肺癌等情况,也需要立即就医。肺栓塞病情凶险,肺癌如不及时治疗也会危及生命。
-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如果疼痛伴有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神经系统症状,可能是脊柱病变严重压迫神经所致,需要立即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以避免神经功能进一步受损。
2.疼痛持续不缓解
-经过休息和简单处理后疼痛仍持续超过24小时:如果通过休息、热敷等简单处理后,后背和肩胛骨下方疼痛仍然没有缓解,甚至持续加重,应及时就医,以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二)需要及时就医的情况
1.疼痛反复发作:后背和肩胛骨下方疼痛经常发作,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这种情况需要就医,以明确是否有慢性疾病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来控制疼痛发作。
2.疼痛逐渐加重:疼痛程度逐渐加重,对生活质量产生明显影响,如从偶尔轻微疼痛发展到频繁剧烈疼痛,此时需要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确定是否有病情进展或出现新的病变。
(三)就医时的准备
1.详细准备病史资料:带上以往就医的病历、检查报告等,向医生详细描述疼痛的发生时间、疼痛特点、相关伴随症状、既往病史、生活方式等情况,以便医生全面了解病情。
2.配合医生进行检查: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各项检查,如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积极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协助医生提供准确的病史和配合各项检查,因为儿童可能无法准确描述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