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医如何辨证治疗
一、中医辨证分型及对应治法
(一)寒湿阻络证
表现:患肢喜暖怕冷,麻木,酸胀疼痛,间歇性跛行,皮肤苍白,触之冰凉,趺阳脉搏动减弱;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治法:温阳散寒,活血通络。可选用阳和汤加减等,阳和汤中熟地、鹿角胶等有温补精血、温阳散寒之效,肉桂、姜炭温阳散寒,白芥子消痰通络,麻黄发越阳气以散在表之寒邪,诸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之功。
(二)血脉瘀阻证
表现:患肢酸胀疼痛加重,夜重昼轻,皮肤黯红或有瘀斑,下垂时皮色更红,抬高则苍白,小腿可有游走性红斑、结节或硬索,疼痛如刺,拒按,趺阳脉搏动消失;舌黯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常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当归、川芎、赤芍、生地养血活血,诸药合用可起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三)湿热毒盛证
表现: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局部皮肤紫暗,肿胀,渐变紫黑,溃破腐烂,创面肉色不鲜,气味恶臭,发热,口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可选用四妙勇安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四妙勇安汤中金银花清热解毒,玄参清热养阴,当归活血养血,甘草解毒和中;五味消毒饮中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效。
(四)气血两虚证
表现:病程日久,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肉芽暗红或淡而不鲜,倦怠乏力,面色少华,气短懒言,心悸,自汗;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祛瘀通络。常用八珍汤加减,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熟地、当归、白芍、川芎补血和血,诸药合用可起到益气养血之功,再配合活血化瘀药物以达祛瘀通络之效。
二、中医外治法辅助治疗
(一)中药熏洗
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功效的中药方剂进行熏洗,如以当归、川芎、桂枝、细辛等组成的方剂,通过药物蒸汽的温热作用及药物本身的作用,促进患肢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症状。但对于皮肤有破损或感觉减退的患者需谨慎使用,避免烫伤等情况发生,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因感觉较迟钝,更要密切关注温度,防止烫伤。
(二)中药外敷
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的中药膏剂外敷,如寒湿阻络证可选用具有温阳散寒作用的中药膏外敷,血脉瘀阻证可选用活血化瘀的药膏外敷等。外敷时要注意观察皮肤反应,如有过敏等不适要及时停用。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多伴有脏腑功能减退,在辨证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性味及用量,避免过于峻猛的药物。同时,外治法如熏洗、外敷时更要严格控制温度和药物刺激程度,因为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更易发生损伤。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药物反应,根据其身体耐受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二)女性患者
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用药需考虑月经情况。如活血药物的使用在月经期间要谨慎,避免月经过多等情况。外治法使用时也要注意患者的心理感受及身体反应,给予人文关怀。
(三)有基础疾病患者
对于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辨证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中医治疗的影响及中医治疗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糖尿病患者皮肤感觉减退,在进行外治法时更要严格把控温度等,防止出现皮肤损伤而引发严重感染等并发症;高血压患者使用某些具有温阳等作用的药物时,要注意对血压的影响,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总之,中医辨证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需根据不同证型进行准确辨证,合理选用内治法及外治法,并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治疗。
